吃月餅,思故鄉
文章來源: 廢話多多2012-09-30 09:17:11
由【廢話多多】

記憶中的節日,總是和吃有關。大年初一吃餃子,正月十五吃元宵,五月初五吃粽子,八月十五吃月餅。

物質供應缺乏時,月餅憑副食本買,一人一個。父親說他不愛吃甜食,月餅給我和姐姐分了。那時老笑話父親傻,怎麽會不喜歡吃又甜又香的月餅。後來才發現,父親喜愛甜食的程度,比我有過之而無不及,原來傻的是我。

母親比父親精,她總是過完節後的某日,拿出一個月餅來給我和姐姐分,說是小賣鋪裏賣剩下的。當時人們總抱怨售貨員開後門,去晚了月餅就買不到了。可我有了吃的就不用腦子,從來沒想過店裏怎麽有可能有賣剩下的月餅,後來明白傻的又是我。

過節母親憶舊時,我會想像到帶著瓜皮帽的姥爺(假的),滿臉慈祥的姥姥(真的),絞盡腦汁也想像不出來總是一本正經的大舅怎麽可能那麽調皮(半真半假)。而最引我向往的的是月餅放在大盤子裏,誰想吃就自己去拿。想像中我會先吃一個豆沙酥皮,再吃一個棗泥自來紅,最後吃一個五仁提漿餅,要趴在床上,一邊看小說一邊一小口一小口的抿。

終於,日子過到了月餅隨便吃的時候,各式各樣做工精巧的月餅放在盤子裏,到嘴裏卻沒有從前那麽香,也沒從前那麽甜。趴在床上一邊吃零食一邊看小說的習慣也被黑漆板凳否決了。美國的月亮又大又圓,可沒有母親講起嫦娥玉兔,也沒有父親點出吳剛桂樹,隻有毫無生靈的高山低穀,冷冷地看著我。過節時沒氣氛,沒心情,隻有吃個月餅應應景。

再後來,不知是天氣熱了,還是豆子硬了。在店裏看到月餅就想到高糖,高油,高體重,高血壓。倒是身邊的蠻夷之人,一入秋就開始叨叨月亮點心。於是開始自力更生,於是發現自己做月餅的好處是可以自由發揮,雖不能偷工,但可以減料。於是發現烤月餅時,忙忙碌碌,滿屋香氣,倒也有了過節的氣氛。

我是北方人,喜歡京式月餅,北京是天子腳下,連帶著月餅也沾染了宮廷氣味。京式月餅的特點是做工精細,用料考究。比如棗泥餡必須選用核小、肉甜、汁蜜的密雲小棗,經篩選挑出大小一致的棗兒,去核,去皮,去渣,粗製、精製、定級、分選,然後方可使用。身在異鄉,沒有那麽多的講究,於是中餐西做的烤幾個酥皮月餅。

所謂酥皮月餅,正式稱作翻毛月餅。據說好的酥皮月餅層次分明,薄如蟬翼,輕輕一拍桌子,盤子裏月餅的酥皮便像羽毛一樣飄下來。這種月餅別說吃,聽著都是一種享受。隻是我一聽翻毛二字,馬上聯想到皮鞋,於是隻有稱其為酥皮月餅。雖無意境,姑且以解鄉愁。



近來原創有幾個與大月餅有關的說法,先有安琦帖子裏5人分一個的月餅,後來又有查立給茹菲臉盆大的月餅。於是我烤了一個大月餅,卻發現大月餅不是那麽好烤滴。不過既然烤了,就拿出來獻醜,坐在一邊看阿牛如何將其一口吃進去。



《我編編,你看看,法律責任我不擔。你轉貼,我謝絕,©廢話多多擁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