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說甘地是聖雄我跟誰急 (1): 偏見的產生
文章來源: 廢話多多2011-08-22 17:13:41

由【廢話多多】

人說歧視起源無知,我看偏見來自了解。來美之前,除了一本《甘地傳》,對印度的一知半解都是從電影上看來。總覺得印度的異國風情引人向往,女人服裝華麗千媚百態,男人英俊瀟灑道德高尚。

到了美國,前前後後遇到的印度同事不下二十個。近距離接觸之後,發現誘人的異國風情中有著永遠聽不懂的英語,在老板麵前千媚百態的女人經常不勞而獲,英俊瀟灑的男人原來隻是屏幕上的影象。至於道德高尚,用一句政治上無比正確的話來說,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道德標準。

第一個下馬威是念書時挑導師,行話叫做挑實驗室。做實驗是生物醫學研究的命根子,既使是天才,沒有實驗結果來證明自己的理論,照樣沒人理。即使將來自己不做,也要知道實驗做的好不好,數據可靠不可靠。有幾個被拉下馬的教授,都是手下編造實驗數據,教授自己看不出來,最終導致身敗名裂。所以選對實驗室,是做好科研的第一步。

相同的實驗,不同的實驗室卻有不同的做法。別看現在科學發展到了能把人的基因轉到老鼠體內,但做起實驗來卻還和手工作坊時代一樣的師徒相傳。實驗室裏大的課題一般都有好幾個人做,新人總會有老人手把手的教,我的師傅是一位印度來的博士後。

好的師傅是教門道,第一次我做你看,第二次你做我看,到了第三次,徒弟就基本獨立了。不好的師傅呢,他手底下的徒弟一個比一個笨,可到了別人手下一宿之間就變得聰明無比。我的師傅不幸是第二種,他帶徒弟的方式是給個流程自己做去。我第一次實驗的結果比期待值少一半,大家,包括我自己在內,都認為我是新手,實驗過程中出了錯。非常小心的做了第二次,結果依舊。主研,師傅,和我討論的結果是讓我做第三次。

我對這一決定非常的反感,英語俗話說:大腦進了水才會反複做同樣的事卻期待不同的結果。別說再做一遍,就是再做二十遍,結果還會是一樣。這時師傅就派上用場了,會後他擠擠眼對我說:你何必與主研爭呢,加樣時加兩倍,結果不就和期待值一樣了。我聽了咣當一聲就找不到北了,醒過悶來去找主研商量,不想主研語重心長地對我進行了一場不可輕易指控別人作弊的思想教育,不用說,我沒跟這個主研做論文。

後來不同國籍不同種族的人見多了,發現唯獨印度人,做科研實在是不嚴謹。大的後果不說,小的後果是同事們倒黴。試想一個實驗,張三做不出來,李四也做不出來,但王二麻子一做要什麽有什麽,這張三李四的日子還過不過了?當然王二麻子可能比別人都聰明,但如果張三和李四按著王二麻子的法子依舊做不出來,王二麻子的聰明就該被質疑了。

如果因為我遇到的印度人做科研不嚴謹,就說所有的印度人做科研都不嚴謹,有點愧對別人。然而因為怕有偏見就沒完沒了的給人墊背,有點愧對自己。做了數次的張三或李四後,我學會了在工作上對印度同事敬而遠之,能不攙和的就不攙和。實在躲不開的,堅持兩個原則:一是在戰略上藐視敵人,每天早上對著鏡子說十遍:王二麻子不是故意作對,隻是不同的人對不同的事有不同的標準。二是在戰術上重視敵人: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至於怎麽個防法,且聽下回分解。

誰說甘地是聖雄我跟誰急 (2):能說與善變

誰說甘地是聖雄我跟誰急 (3): 不合作主義

 

«我編編,你看看,法律責任我不擔。你轉帖,我謝絕,廢話多多擁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