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崇:論DIY之三——“汗滴”有因
文章來源: 房崇2017-09-20 10:11:23

前文說我學習自己做裝修用了15年,其實是截止到我自己修完了“適本堂”,初次上文學城發帖顯擺的時候。在那之後,我又換了房,開始了規模更大的裝修,其新舊變化比前幾次大多了,還一邊修一邊上網來秀,一連四年,發帖近200篇。如果算到現在,就是23年了。

在回顧了過程之後,還需要回答這個問題:到底什麽才是成為“汗滴男”、善於DIY的必要條件?當我剛剛在網上出道,備受讚揚時,就有人問:請講講怎麽樣才能成為如此“汗滴”?我一直記得這個問題,留到如今才來回答。我反躬自問,認真求解,思考後歸根結底,應該是這幾點:

(2010年裝修“傲博廬”時,把餐廳與廚房交換場地,舊餐廳變成了新廚房。其難點在於拆牆與家庭廳打通,並重新鋪排全部水電線路。)

首先,人和人在先天基因或性格稟賦上,是有區別的。所謂“汗滴”者,可能本來就手巧(這是對物的實現和執行能力),或者具備對空間的想象力和規劃力,或者對色彩搭配感覺敏銳。這多少有點類似於有人擅繪畫,有人能書法,有人長於音樂一樣。因為每個人的先天條件有不同,從而各人的長處和短處也不同,並因此而形成各人的興趣和意願。興趣就是動力,有錢難買願意。有人是攝影發燒友,有人是收藏迷戀者,皆出於興趣和意願,這是深入鑽研、登堂入室的必要前提。興趣和意願發端於天性,又不完全依賴於先天條件。隻要有興趣,就能遇困難不煩,有挫折不退,越有挑戰性,越能顯才華,甚至彌補先天不足,把短處化為長處。遵循著自己的興趣和意願,就能發掘出自己的潛能,發揮出自己的優長。

(2010年,舊廚房變成了新餐廳。其難點在於擴大兩個窗戶,並重新砌磚。)

其次,是個態度問題。作為知識分子或白領,不要看不起體力勞動。有的朋友從農村一路奮鬥成為了海外的知識精英,卻最不肯自己解決房子裏的維修問題。其道理是我的時間值錢,能掙來錢雇人做,為什麽自己幹?如果能放下身段,改變心態,不怕勞其筋骨,不鄙薄技術工作,就除了能解決問題,還會感到樂在其中。我修房要自己動手,要邊住邊修,就必須吃苦耐勞,拋棄養尊處優。在修房過程中會遇到各種意外的困難,會麵對無盡的煩惱,這時重要的一是樂觀的心態,二是解決的能力。有問題解決它就是了,煩惱又有何益處?我們連文革、插隊那樣的日子都過來了,現在的困難還在話下嗎?當然這並不是真的要重吃二遍苦,為了改善居住條件,日後享受成果,不妨暫時吃苦耐勞。

(2010年,家庭廳新舊對比。此房間與廚房聯通,重做了牆、壁爐和地板。)

第三,也需要借助適當的環境,有實際的需求和客觀條件。我當年在國內時,無房無產,沒有修房的條件和需求,也就發揮不出來可能存在的潛能。“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我如果沒有出國,是肯定絕對永遠不會變成這樣的工匠的。現在國內的高層公寓住宅和人力資源條件,也與海外特別是北美的民居條件不同。在北美,很多普通人家居住在低層獨立屋中,需要維修的工作量較大,技術難度不高,雇工價格昂貴,學習途徑便利,工具材料易得,社會風氣也鼓勵自己動手。這種種客觀條件,都更便於使人變得手巧能幹起來,隻不過是幹多幹少,程度上的差別而已。內因是基礎,外因是條件,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原本手巧並有動手意願者,到了北美這樣的環境中,又得到了有房有園這樣的“良材”,那真是如魚得水,如虎添翼,大有用武之地,可以過把癮,大展雄才了。我的好幾個移民朋友,都有這樣的切身體會。

(2010年,客廳的新舊對比。此房間在承重牆上擴大了入口,左牆內縮3英尺,讓位給浴室。)

第四,還需要有點聰明勁兒,也就是善於學習。這個學習與當學生時的讀書略有不同,是一種更廣泛更切實的體驗和領悟。民間俗話說:有些人,看一眼就會,甚至不用看琢磨就能會;有些人你給他掰開了揉碎了講,手把手教他也不會。我所說的聰明勁兒就是這個意思。所謂學習包括多種途徑,比如在看樣板房和開放屋時,留心體會流行趨勢和吸收優點;在雇工裝修時,從旁留心,偷師學藝;在購買材料時,向店員和商品的說明書請教;現在更流行的是上網搜尋有關的視頻和文字,既直觀又便利。作為原本就是讀書人的海外學子,我勸人們不妨或買或借英文的裝修書來學習,保證是權威的正途,而且更為係統而全麵。我不是理工科,卻是讀書人,還工農都幹過,這種學習的優勢,使我從理論到實踐都得到了提高,彌補缺陷,把短處化為了長處。

對照以上幾點,諸位“汗滴”的同道者可有會心乎?見別人顯擺成果而心生羨慕者,可願意入此門牆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