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趕考
文章來源: cliffhan2009-12-09 20:33:12


上個月回國的時候去拜訪了曾經工作過的醫院。 交談中, 聽到這樣一個故事。 一個年輕的醫生早些時候去參加了公務員的考試, 後被錄用到什麽機關作了個小的職員。 據說他是個很有前途的醫生, 院長也勸說他留下。 雖然工資要減少許多, 他還是去從政了。 這幾天, 又看到新一輪”進京趕考”的報道, 百萬人去競爭一萬多個公務員的職位, 國人從政的熱度可見一斑。 中國人進京趕考應該是有很久曆史了, 從隋朝開始科舉製度, 到清朝末年已有一千三百年的時間了, 這一製度不曾使中國進步富強。 在它被廢除了一百年後, 這又一輪的科舉是否能給中國帶來新的生機呢?

從曆史的角度來看, 科舉製度是不得以而產生的, 它是社會信任的缺失的權且之計。 在一個誠實和信任的社會裏, 舉薦應該是最快捷, 最經濟地得到人才的方法。 比如我有一個同事告訴我, 他招博士後向來是靠他以前在意大利的同僚推薦, 免去了不少打廣告, 麵試, 挑選的費用和麻煩, 而且推薦來的人都是很好的。 中國古代的舉薦應當的很盛行的, 堯舜帝王讓賢應是很好的例子。 寫到這裏, 從網上查得曹丕逼漢獻帝讓位後, 曾以己度人懷疑堯舜的誠意。 有個中了<<三國>>之毒的人讀到這裏猛然大悟了, 相信傳說的美德之後有那麽一出醜戲。 而我願意把堯舜之事作為我們美德的根源。 到了戰國, 也還有毛遂自薦而建功。 漢代雇用官員的主要方法之一也是”察舉”, 即由人(多為現任官員) 推舉,經過考核,任以官職。 東漢末年, 政治腐敗,權貴豪門請托舞弊,曾經造成嚴重的舉薦不實, 考核逐漸變成正規的考試。 到了唐朝舉薦已不在需要, 自己可以報名參加考試, 科舉成了新官的主要來源。 當今科舉的新生是不是出於同樣的原因呢? 各位看官可以自己去判斷。 下麵來看科舉的利害。

科舉製度一方麵給中國社會帶來了相對的穩定。 在以農業為主的封建社會裏, 科舉給了下層人一個改變社會地位的機會。 特別是給了那些有能力的人一個求官的方法。 在明清時代, 科舉成功的人即使不作官, 其社會地位也有很大的提高。 聰明的人的地位提高了, 去勞心製人, 他們不會去鬧事了。 下層的人不滿, 去鬧事也成不了大氣候。 改朝換代的大時節總要製人的人去呼風喚雨。

另一方麵, 科舉給中國帶來的是高度的腐敗和持續較高的社會張力。 這是因為科舉選出的人是聰明人而不一定是能作好官的人。 作一個好官或者清官不能笨, 但是肯定不需要絕頂地聰明。 作一個好官絕對需要的是好的品德。 而一個人的品德是考試無論如何也測不出來的。 相對而言, 誠實的舉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證較好的品性, 但不一定是最聰明的。 這樣一來, 科舉產生的是品德上良莠不齊的聰明人, 聰明而品性不好的人能成為什麽樣的官, 可想而知。 這就是為什麽中國人盼清官而不得的原因。 上層的聰明人以各種隱晦手段愚弄百姓, 從中漁利。 而下層的人愚昧無知, 反抗無力。 這導致有些朝代雖然可以相對穩定, 持續數百年, 但期間的大小動亂不斷。

從以上可以看出, 考試不是選拔公務員的好辦法。 相反, 在當代這一作法會給社會帶來更多的不利。 其中之一就是政府在與其他各行各業競爭人才, 更多的聰明人成了離開了科研, 教育, 企業。 而這些行業需要很多的人才去解決複雜的問題。 當然考試隻是保證了政府得到了聰明人, 不科舉也不能阻止聰明人從政。 關鍵是政府與太多的利益結合在了一起。 這正如肉臭了怎麽能阻止蒼蠅來呢? 說到這些可能離這個題目遠了些。 總之, 現代科舉隻是曆史的重現, 似乎不能給中國帶來太多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