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骨如玉耀古今
文章來源: 心海蕩舟2013-08-07 15:54:34
風骨如玉耀古今
呂孟申
一部中華五千年文明史,以其恢宏卓越的華彩樂章傲然於世界文明發展進程的光輝曆程,這是任何人也抹煞不了的。優秀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繁衍哺育出千千萬萬熱血肝膽的炎黃子孫,他們身上秉承了先人“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的血脈風骨,堅守“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凜然氣節,懷抱“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赤字之心,一代代一輩輩的先賢仁人誌士,高擎著壯我中華的旗幟,前赴後繼為民族複興大業,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隻是到了近現代以來,災難深重的我文明古國,屢經內憂外患,以致造成國無寧日民不聊生,被列強覬覦為盤中餐,淪為任人宰割的羔羊。然而,有血性有抱負的中華兒女何曾甘心淪為亡國奴,泱泱中華豈無舍身成仁慷慨赴義的血性男兒?
“莫道浮雲總蔽日,嚴冬過盡綻春蕾。”無數賢達誌士,自覺肩負起民族興衰存亡的重任,不惜拋頭顱灑熱血才換來國家的獨立,一個和平民主正義公平人民安居樂業的社會,是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夢寐以求的追求和向往。
勇敢善良勤勞的中國人民是世界上最優秀的族群,他們樂善好施,從不爭強好鬥,隻要有一口飯吃,有衣穿,就感到滿足。曆史發展到了今天,偌大的中國不知何時陷入了國民喪失“誠實品質、禮儀、禮節、正義感及對他人的問題關心”,善良的人們麵對世風日下,道德淪喪,舉國上下唯錢權是競的商品社會,感到迷茫無所適從。那種忠厚老實隻知憑本事憑力氣幹事的人不再吃得開了,那種投機取巧溜須拍馬看顏色行事的人隻要跟對了人,找到了靠山,就立馬成了手眼通天的的權貴。
那些自稱“人民公仆”的掌權者,任意揮霍勞動人民的血汗,為了達到一己一家、小團體的利益,公然貪贓枉法,行賄受賄,養情婦,包“二奶”,成了司空見慣官場一景。更有“官二代”、“富二代”之流驕奢淫逸,作威作福,達到令人發指的地步。
究其根源,是當政者長期漠視了中國優秀產統文化的繼承發揚,以致造成國民信仰虛無,缺乏敬畏之心。本應該敬畏大自然、敬畏客觀規律、敬畏法律、敬畏祖先,對他人至少要保持起碼的禮節、尊重,平等相待。
當今社會充斥著動蕩浮躁的戾氣,一步步滑到道德淪喪,仔細想想,其實就是從失“禮”開始的,不論白道黑道,撈到錢權就是正道。那“禮”還值幾個錢?沒了“禮”哪來的道。不是說盜亦有道嗎?可如今墮落到偷車賊連兩歲的孩子都要殺人滅口。
思想空虛,缺乏道德底線,人的貪婪和欲望成了無底洞。整個社會造就了對價值觀的偏執,對權勢無限的崇尚和追求,人性最美的東西越來越少,不知不覺習性已代替了本性,人們追求物質的表象越來越多,膨脹的虛榮心讓人迷失了自我,為了個人的利益,可以傷害別人,可以不顧他人的死活,人性的弱點暴露無遺。如果僅僅為了獲得物質的滿足,失去道德和良知,再成功再富有也不會讓人敬畏,隻會落個不仁不義的罵名。
營造幸福人生,構建和諧社會,是每一個國家,每一個族群,每一個家庭,乃至每一個世人,所致力謀求的理想境界。尤其是當今社會,西風日盛,功利熾然,誠信脆弱,道德淪喪,以致災禍頻繁,世局混亂,家庭不和,人心惶惑無依。究其根源,實由廢棄聖賢教育,無有智慧,沒有信仰,不信因果報應之理,不能敦倫盡分所致。所謂是“人不學,不知道”,故《禮記.學記》曰:“建國君民,教學為先。”而教學首重德行教育,做人根本的法則是什麽?
唐代一代聖君開明皇帝李世民曾言:“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是非。”浩如煙海的中國曆史上記載無數聖賢誌士嘉行懿德,堪為後代效法學習的楷模,正是這些俊傑人物的湧現一直成為中華民族的驕傲和旗幟。曆史不會湮滅英雄豪傑如玉的風骨,他們是中華民族賴以生存繁衍的根和精神支柱。
季剳掛劍:季剳,又稱公子丸。周朝吳國人,因受封於延陵一代,又稱“延陵季子”。他的祖先是周朝的泰伯,曾經被孔子讚美為“至德”之人。泰伯本是周朝王位繼承人,但父親太王,有意傳位給幼子季曆以及孫子昌。於是泰伯就主動把王位讓了出來,自己則以采藥為名,逃到荒蕪的荊蠻之地,建立了吳國。
數代後,壽夢繼承了吳國王位。他的四個兒子當中,以四子季剳最有德行,所以壽夢一直有意要傳位給他。季剳的兄長也都特別疼愛他,認為季剳的德行才幹,最足以繼承王位,所以都爭相擁戴他即位。但是季剳不肯受位,堅持把王位讓給哥哥。
哥哥諸樊覺得自己的德能,遠在季剳之下,一心想把持國的重任托付給他,但被季剳婉言謝絕了。他說:曹國之人想擁立賢能的子臧為國君,來取代無德的曹王,但被子臧所拒絕。為了堅守臣民應有的忠義,並打消國人擁立的念頭,子臧離開曹國,奔走到了宋,使曹國的君主,仍然得以在位執政。子臧謙恭無爭的美德,被人們讚美為能「守節」的盛德之人。前賢的殷鑒曆曆在心,國君的尊位,哪裏是我季剳所希求的呢?雖然我無德,但祈求追比賢聖,則是念念在心啊。
季剳的德感動了吳國之人,他們如同眾星拱月般,一心想要擁戴季剳為王。不得已之下,季剳退隱於山水之間,成日躬耕勞作,以表明他堅定的誌節,才徹底打消了吳人的這個念頭。
有一次,吳國派遣季剳出使魯國。到了魯國,季剳聽到了蔚為大觀的周樂。季剳以深密的感受力和卓絕的見識,透析了禮樂之教的深遠蘊涵,以及周朝的盛衰之勢,語驚四座,使眾人為之側目。聽到《唐》,他聽出了思接千載的陶唐氏遺風,聽到《大雅》,他在樂曲深廣的氣魄裏,聽到了文王之德。當《魏》歌四起,那“大而寬,儉而易”的盟主之誌,輝映著以德輔行的文德之教。一直到《招箾》舞起的時候,季剳驚歎道:這是最令人歎為觀止的至德樂章,就如同蒼天無不覆蓋,大地無不承載。就算是盛德之至,也是無以複加了。
季剳出使鄭國之時,見到了子產。他們一見如故,就好像是多年的知心之交。季剳對時局有著異常明晰的洞察力,臨別前,他語重心長地對子產說:“鄭國的國君無德,在位不會很久,將來國主的王位,一定會傳到你的手中。你統理鄭國的時候,務必要謹慎,務必以禮來持國。否則鄭國很難避免敗亡的命運。”言之諄諄。當子產目送季剳遠去時,仍然覺得音猶在耳,心裏不禁萬分悵惘。
吳王諸樊一直到過世之前,都還念念不忘弟弟季剳。他留下遺訓,讓後人將王位依次傳給幾位弟弟,這樣最終就能傳到幼弟季剳的手裏,以滿先王壽夢生前的遺願。繼位的吳王夷昧臨終前,要把王位傳給季剳,但被季剳再一次拒絕了。為了表明自己堅定的決心,他再度歸隱而去。
孔子曾經說過:“泰伯其可謂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司馬遷讚美季剳是一位“見微而知清濁”的仁德之人。賢者的謙恭禮讓、非凡氣宇和遠見卓知,一直在中國曆史的長空中,閃耀不絕。
公元前544年(即魯襄公二十九年、吳餘祭四年),季剳受聘出使魯國,他帶著隨行人員從吳都出發,一路北行,當他進入徐國地界時,看到徐國人民安居樂業,五穀豐茂,暗暗稱讚:"果然名不虛傳,徐君素以仁義著聞,今得見矣。"於是決定拜見徐君,傾吐仰慕之情。徐君得知素有賢名的吳國貴公子季剳來訪,心中特別高興,盛情相待。在交談中,徐君看到了季剳身佩的寶劍,非常喜愛,幾次欲言,又不便啟齒。季剳從徐君的舉止神態上,看出了他的心思,欲將寶劍贈送給徐君,但轉念一想,佩帶寶劍出使別國,這是一種禮節,現出使魯國,沒有寶劍怎麽行呢?季剳在心裏許諾:待從魯國回來,一定把劍贈送給徐君。  
辭別徐君,季剳來到魯國,魯襄公請季剳觀看了一場極其隆重的高水平的"周樂"演出,這位來自"蠻夷區"的季劄竟能"盡知其意",邊觀邊評,妙語珠連,議論風生,乃至轟動了周文化中心,使"魯人敬焉。"
在魯國一年多時間,季剳出使返回。他與隨從從魯國又途經徐國,決定再次拜訪徐君,告知聘魯的收獲,並將寶劍贈送徐君。當他來到徐國,聽說徐君已經去世,季剳非常悲痛、後悔,他將寶劍贈給徐國嗣君,嗣君答曰"先君無命,孤不敢受劍。"從者諫說:"這是吳國之寶,何況徐君已死,又何必贈呢?"季剳說:"我上次未贈,是因為出使需要,但心中已將寶劍默默地許給了徐君。怎麽能因為徐君不在,就違背自己原來的心意呢?再說,作為一個吳國的使臣,不講信用,鄰國會如何看待我們吳國呢?"因徐國嗣君一再堅持不受,季剳即將寶劍掛在徐君墓前的柳樹上,飄然而去。
楊震拒金:楊震,字伯起,東漢弘農華陰人。少孤貧好學,通達博覽群書,當時很多儒生稱他為“關西孔子楊伯起。”鄧騭舉薦他曆任荊州刺史,東萊太守。有一次路經昌邑時,楊震原先舉薦的王密在此當地方官,夜晚王密懷揣十斤黃金非要送給他,感謝知遇之恩。楊震勃然變色,嚴厲地對他說:“古人知你,你為何不知故人是何道理呢?”王密說:“這是我的一點心意,你收下,夜晚無人知道。”楊震義正言辭說:“天知、地知、我知、你知,怎麽說無有知者呢?”王密很羞愧的將金子拿回去了。
楊震不僅自己勤政愛民不貪不奢,而且對子孫要求也很嚴格,他的子孫都能遵守家訓,常疏食步行,忠厚待人,絕不擾民,克勤克儉,名滿鄉裏。親朋故交有人勸他置買產業傳給子孫,楊震說:“使後世的老百姓稱為清白官的子孫,以這樣美譽留給子孫不是也更有意義嗎?”
純仁助麥:宋代範仲淹,少年時家貧但好學,當秀才時就常以天下為己任,有敢言之名。曾多次上書批評當時的宰相,因而三次被貶。宋仁宗時官至參知政事,相當於副宰相。元昊反,以龍圖閣直學士與夏竦經略陝西,號令嚴明,夏人不敢犯,羌人稱為龍圖老子,夏人稱為小範老子。1043年(宋仁宗慶曆三年)範仲淹對當時的朝政的弊病極為痛心,提出“十事疏”,主張建立嚴密的仕官製度,注意農桑,整頓武備,推行法製,減輕傜役。宋仁宗采納他的建議,陸續推行,史稱“慶曆新政”。可惜不久因為保守派的反對而不能實現,因而被貶至陜西四路宣撫使,後來在赴潁州途中病死,卒諡文正。
範仲淹喜好彈琴,然平日隻彈履霜一曲,故時人稱之為範履霜。他工於詩詞散文,所作的文章富政治內容,文辭秀美,氣度豁達。他的《嶽陽樓記》一文中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兩句,為千古佳句。也是他一生愛國的寫照。
他不僅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統帥,也是—位卓越的文學家和教育家。他領導的慶曆革新運動,成為後來王安石“熙豐變法”的前奏;他對某些軍事製度和戰略措施的改善,使西線邊防穩固了相當長時期;經他薦拔的一大批學者,為宋代學術鼎盛奠定了基礎;他倡導的先憂後樂思想和仁人誌士節操,是中華文明史上閃灼異彩的精神財富:朱熹稱他為“有史以來天地間第一流人物”!
範仲淹給他的大兒子取名叫純仁,期許孩子有一顆純潔的仁慈之心。純仁性寬簡,牢記父訓,為官清廉。嚐言:“我平生所學得忠厚二字,一生用之不盡。”每戒子弟:“苟以責人之心責己,恕己之心恕人,不患不致聖地耶。”
範仲淹任開封知府時,命純仁將五百斛麥子運往老家蘇州吳縣。船行到了丹陽境內,遇到了父親的老朋友石延年,延年說:家中遇到了三起喪事,無錢安葬,女兒還未出嫁。麵露難色,一副尷尬。純仁二話不說,立即把五百斛麥子賣掉,錢給了石延年。石又說兩個女兒待嫁,無錢置買嫁妝,純仁索性又把裝麥子的船也賣了,這樣就解決了他父親老友的困難。
後來他就回京城跟父親講了此事,說:“我把五百斛麥子賣掉以後,錢還是不夠。”他父親抬起頭來對他說:“那你把船也賣掉吧!”純仁說:“父親,我已經把船賣掉了。”所謂真正是父子同心,忠厚傳家長嗬。麥子賣掉了,船也賣掉了,仁德之風傳了八百多年未衰,就是最豐厚的回報。
師生情誼:明朝有個忠臣叫左忠毅,左忠毅在京都附近任學政。一天,刮風下雪特別寒冷,左公帶著幾個騎馬的隨從外出,隱藏自己的身份改裝出行到一座古廟。在廂房裏見一個書生趴在桌子睡著了,文章剛寫成草稿。左公看完了,就脫下貂皮外衣蓋在書生身上,替他關好門。左公向廟裏的和尚問這個書生,原來就是史可法。等到考試,吏官叫到史可法的名字,左公驚奇地注視著他,他呈上試卷,就當麵簽署他是第一名。又召他到內室,讓他拜見了左夫人,並對夫人說:“我們的幾個孩子都平庸無能,將來繼承我的誌向和事業的隻有這個書生了。”
等到左公被送進東廠監獄,史可法早晚守在監獄的大門外邊.可惡的太監防範窺伺很嚴。即使左家的傭人也不能靠近。過了好久,聽說左公受到炮烙酷刑,不久就要死了,史可法拿出五十兩銀子,哭泣著跟看守商量,看守受感動了。一天,看守讓史可法換上破舊衣服,穿上草鞋,背著筐,用手拿著長鍬,裝做打掃髒東西的人,把史可法引進牢房。暗暗地指點左公呆的地方,左公卻靠著牆坐在地上,臉和額頭燙焦潰爛不能辨認,左邊膝蓋往下,筋骨全部脫落了。史可法走上前去跪下,抱著左公膝蓋就哭泣起來。左公聽出是史可法的聲音,可是眼睛睜不開,於是奮力舉起胳臂用手指撥開眼眶,目光像火炬一樣明亮,惱怒地說:“沒用的奴才!這是什麽地方?可你來到我這裏!國家的事情,敗壞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我已經完了,你又輕視自己不明大義,天下事誰能支持呢?還不趕快離開,不要等到壞人捏造罪名來陷害你,我現在就打死你!”於是摸索地上刑具,做出投打的樣子。史可法閉著嘴不敢出聲,快步地出來。後來史可法常常流著淚講述這件事,告訴別人說:“我的老師的肝肺、都是鐵石所鑄造出來的。”
後來左公去世了,史可法擔任國家要職,待兵在外,常常身先士卒,克盡職守。崇禎末年,張獻忠在蘄春、黃岡、潛山、桐城一帶活動。史可法憑著鳳陽、廬州道員的身份奉命防守禦敵。每次有警報,就幾個月不能上床睡覺,他讓士兵輪番休息,可是自己在帳篷外邊坐著。挑選了強健的士卒十人,命令二人蹲坐著用背靠著他,過了一更就輪番替換一次。每到寒冷的夜晚站立起來,抖動自己的衣裳,鎧甲上的冰霜散落下來,像金屬響亮的聲音。有人勸他稍微休息一下,他說:”我上怕辜負朝廷,下怕愧對我的老師呀!”老師教誨要念念為國家,史可法確實不敢忘懷,所以回饋師長最重要的是要“依教奉行”。
史可法指揮軍隊,往來於桐城。一定親自到左公府第向太公、太母請安,並到廳堂上拜見左夫人。確實做到了“一日為師,終身為父”。
少穆精忠:林則徐,字元撫,又字少穆。是清朝後期政治家、思想家和詩人,是中華民族抵禦外辱過程中偉大的民族英雄,其主要功績是虎門銷煙。官至一品,曾任江蘇巡撫、兩廣總督、湖廣總督、陝甘總督和雲貴總督,兩次受命為欽差大臣;因其主張嚴禁鴉片、抵抗西方的侵略、堅持維護中國主權和民族利益深受全世界中國人的敬仰。
林則徐的父親林賓日原名林天翰,字孟養,號暘穀,嘉慶侯官歲貢生,是當地的教書先生,於鄰居羅氏的地方開設書塾。而林則徐的母親陳帙,為閩縣歲貢生陳聖靈之第五女。林賓日陳帙夫婦一共生育十一名子女:長子林鳴鶴(早夭)、次子林則徐、三子林霈霖及八名女兒。雖然林賓日為私塾教師,中了秀才後又可領取公糧。但家裏人口眾多,僧多粥少,甚至三餐都無以為繼。林母陳帙瞞住丈夫,偷偷以女紅這項手藝幫補家計,她也將此剪紙手藝傳於女兒,才能維持家庭生活。家計雖不用代勞,但林則徐每天到書塾之前,都先會為母親姊妹的工藝品拿到店鋪寄賣,放學後,則再到店鋪收錢交回母親。貧苦的童年,使他日後升至高官時都保持清儉的習慣。
林則徐於乾隆五十年七月二十六日(1785年8月30日)出生在福建侯官鼓東街(今福州市鼓樓區)一個下層封建知識分子的家庭裏。父親林賓日,以教讀、講學為生。僅靠父親教私塾的微薄收入無法維持生活,於是,母親用手工勞動來分擔家庭的困窘。在科舉時代,林則徐的父母指望自己的兒子能在仕宦之途發達上升。林則徐性聰穎,在4歲時便由父親“懷之入塾,抱之膝上”,口授四書五經。在父親的精心培育下,較早地讀了儒家經傳。嘉慶三年(1798年),他14歲中秀才後就到福建著名的鼇峰書院讀書,受教於具有實學的鄭光策和陳壽祺。在父親和親友的影響下,開始注意經世致用之學。嘉慶九年(1804年),20歲中舉人。父親的諄諄教導使林則徐的學業取得了驚人的成就。但此後由於家庭日難,外出當塾師。在十一年(1806年)秋,應房永清之聘到廈門任海防同知書記。這裏的鴉片煙毒引起他的注意。同年,受新任福建巡撫張師誠的賞識招入幕府。他在張幕中獲知了不少清朝的掌故和兵、刑、禮、樂等知識以及官場經驗,為他日後的“入仕”準備了些必要條件。
嘉慶九年(1804年),林則徐參加鄉試,中第二十九名舉人。就在揭曉成績排名的那一天,他正式迎娶鄭淑卿為妻,自此林則徐在鄭淑卿在世時都沒有納過妾侍,終其一生情深不渝。
嘉慶十一年(1806年),林則徐擔任廈門海防同知書記,專責處理商販洋船來往、米糧兵餉的文書記錄。那時廈門的走私鴉片問題嚴重,曆任廈門海防同知皆是貪官汙吏,外商賄賂成風,無人打擊走私。林則徐見識到鴉片問題、煙販伎倆,開擴視野。其任內他得到汀漳龍道百齡和福建巡撫張師誠賞識,張師誠招他成自己的幕僚。  張師誠為何選林則徐為幕僚的說法不一,依照林氏家族後人傳說,張師誠翻閱各地呈交給他的賀啟,發現林則徐的賀啟寫得最好。那時正值除夕,慣例都要各地官員向皇帝呈拜折。於是將林則徐召來代草拜折,途中諸多刁難,整夜在他居所外連放爆竹,又改動拜折,要林則徐重抄一遍。張師誠觀察林則徐的修養和態度,隻見他認真謄寫一遍,深感欣賞他人品及才華,就請他納入幕僚。  張師誠位極人臣,對典章大政等政治學問均有所知,他將自己公事上的知織、權術一一傳授給林則徐。
嘉慶十六年(1811年),林則徐會試中選,賜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開始進入了官場,實現了父母所斯望的入仕做官。十九年(1814年)授編修。此後曆任國史館協修、撰文官、翻書房行走、清秘堂辦事、江西鄉試副考官、雲南鄉試正考官、江南道監察禦史。  
在京官時期,他矢誌做一個濟世匡時的正直官吏。於是,他“文學而潛修”。為了通於政事,“益究心經世學,雖居清秘、於六曹事例因革。用人行政之得失,綜核無遺”。在京師為官七年中,他廣泛搜集元、明以來幾十位專家關於興修畿輔水利的奏疏、著述,寫了《北直水利書》。書中明確指出“直隸水性宜稻,有水皆可成田”,“農為天下本務,稻又為農家之本務”。認為隻有發展華北水利,提倡種稻,就地解決漕糧,才能合理解決南糧北運及由此產生的漕運積弊問題。  
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七月,林則徐外任浙江杭嘉湖道。他積極甄拔人才,建議興修海塘水利,頗有作為。但他感到仕途上各種阻力難以應付,曾發泄“支左還絀右”“三歎作吏難”這樣的苦悶。終於在次年七月借口父病辭職回籍。林則徐為人民做過許多好事,但由於性情過於急躁,請人寫“製怒”大字懸掛堂中以自警。  
道光二年(1822年)四月複出,到浙江受任江南淮海道,未履任前曾署浙江鹽運使,整頓鹽政,取得成效。林則徐受到道光皇帝的寵信,很快跨入官場上青雲直上時期。道光三年(1823年)正月,提任江蘇按察使。在任上,他整頓吏治、清理積案,平反冤獄,並把鴉片毒害視為社會弊端加以嚴禁。道光七年(1827年)六月任陝西按察使、代理布政使,在任一月即調任江寧布政使。等待交接期間,陝南略陽一帶發生水災,遂留陝暫理原職,赴略陽察看災情,安置受災百姓,同時還參與了縣城移建事宜。道光十年(1830年)秋任湖北布政使,翌年春調任河南布政使,擢東河河道總督。從六月到次年七月,林則徐先後任湖北、河南、江寧布政使。麵對關係到河道民生重大問題,決心“破除情麵”,“力振因循”,以求“弊除帑節,工固瀾安。”為了治理黃河,親自頂著寒風,步行幾百裏,對備用的幾千個治水商梁秸進行檢查,還將沿河地勢,水流情況。繪畫張掛,便於了解和治理。道光十二年(1832年)二月,調任江蘇巡撫。從這一年起到十六年間,他對農業、漕務、水利、救災、吏治各方麵都做出過成績,尤重提倡新的農耕技術,推廣新農具。他在實踐活動中認識到:“地力必資人力,土功皆屬農功。水道多一分之疏通,即田疇多一分之利賴。”林則徐這種農耕思想,是在實際考察中體驗出來的。道光十七年(1837年)正月,升湖廣總督。麵對湖北境內每到夏季大河常泛濫成災,林則徐采取有力措施,提出“修防兼重”,使“江漢數千裏長堤,安瀾普慶,並支河裏堤,亦無一處漫口,”對保障江漢沿岸州縣的生命財產,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道光十八年(1837年),鴻臚寺卿黃爵滋上疏主張以死罪嚴懲吸食者,道光帝令各地督撫各抒己見。林則徐堅決支持黃爵滋的嚴禁主張,提出六條具體禁煙方案,並率先在湖廣實施,成績卓著。八月,他上奏指出,曆年禁煙失敗在於不能嚴禁。警告:“若猶泄泄視之,是使數十年後中原幾無可以禦敵之兵,且無可以充餉之銀。”九月應召進京,在連續八次召見中,力陳禁煙的重要性和禁煙方略。十一月受命為欽差大臣,前往廣東禁煙,並節製廣東水師,查辦海口。  
道光十九年(1839年)正月抵廣州。他會同兩廣總督鄧廷楨等傳訊洋商,令外國煙販限期交出鴉片。采取撤買辦工役、封索商館等正義措施,挫敗英國駐華商務監督義律和煙販的狡賴,收繳英國躉船上的全部鴉片。四月二十二(6月3日)起在虎門海灘銷煙,20天中銷毀鴉片19179箱、2119袋,共計2376254斤。在此期間,林則徐注意了解外國情況,組織翻譯西文書報,供製定對策、辦理交涉參考。所譯資料,先後輯有《四洲誌》、《華事夷言》、《滑達爾各國律例》等,成為中國近代最早介紹外國的文獻。為防範外國侵略,林則徐大力整頓海防,積極備戰,購置外國大炮加強炮台,搜集外國船炮圖樣準備仿製。他堅信民心可用,組織地方團練,從沿海漁民、村戶中招募水勇,操練教習。七月因義律拒不交出殺害中國村民的英國水手,又不肯具結保證不再夾帶鴉片,他下令斷絕澳門英商接濟。義律訴諸武力,挑起九龍炮戰和穿鼻洋海戰。林則徐親赴虎門布防,督師數敗英軍。十一月遵旨停止中英貿易。十九年十二月實授兩廣總督。此時他已覺察英國正蓄意發動侵華戰爭,以所得西方消息五次奏請令沿海各省備戰。  
道光二十年(1840年)六月,鴉片戰爭開始後,英軍攻粵閩未逞,改攻浙江,陷定海,再北侵大沽。道光帝驚恐求和,歸咎林則徐在廣東“辦理不善”,屢次下旨斥責。九月林則徐被革職,留粵備查問。但仍奔走察看要隘,籌募壯勇守衛廣州,反對欽差大臣琦善畏敵求和。繼而向主持粵戰的奕山上防禦建議,不被采納。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三月受命赴浙江協辦海防。在浙積極籌議戰守,提供炮書,幫助研製新式炮車和車輪戰船。五月道光帝以廣東戰敗,歸咎前任,林則徐被革去四品卿銜,從重懲處,充軍伊犁。途經鎮江,授老友魏源以《四洲誌》及有關外國資料,囑撰《海國圖誌》。旋因黃河在河南開封祥符決口,釀成水患,奉旨往河南黃河工地治河,工竣仍戍伊犁。
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抵伊犁。他協助辦理墾務,親曆南疆庫車、阿克蘇、葉爾羌等地勘察,行程三萬裏,所至倡導水利,開辟屯田。又繪製邊疆地圖,建議兵農合一,警惕沙俄威脅。  道光二十五年被重新起用署陝甘總督,次年轉任陝西巡撫。  二十七年升雲貴總督。曾先後平息、鎮壓西北、西南民族衝突和人民起義,整頓雲南礦政。二十九年因病辭職歸籍。  三十年九月(1850年10月)奉旨為欽差大臣,赴廣西鎮壓農民起義。十月抱病起程,1850年11月22日病逝於潮州普寧縣(今廣東普寧北)行館。
清代著名思想家、史學家魏源聞訊挽聯對其一生人品和功績,作了全麵和崇高的評價:“品望重當朝,猶憶追陪瞻雅範;褒榮垂史乘,徒殷景仰吊遺徽。”  
鹹豐元年(1851年),鹹豐帝賜祭葬,諡號“文忠”,晉贈太子太傅。林則徐逝世後,全國哀悼,福州建祠奉祀。  
同時林則徐整飭吏治,嚴懲貪贓枉法。“要正人,先正已”。“身教重於言教”,林則徐十分注意嚴格要求自己,事事以身作則,處處為人表率。在出任湖北布政時,入湖北發出《傳牌》,禁止沿途阿諛奉迎,借端勒索。在總督任內,仍保持“一切秉公辦理”的作風。林則徐辦事兢兢業業,是當時官場中最廉明能幹、正直無私受群眾愛戴的好官。  
林則徐的名言:“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
林則徐像一座豐碑,一直鐫刻在人民的心中。
讓夢想插上理想的翅膀,閃耀著道德的光芒。一個人不能隻有物質的夢,更要有精神的追求。如果一個人隻想到自己,不關心人類普惠的共同理想,不講道德,那麽,他至多隻能成為一個窮得隻有“錢”的人。
一個社會不但看你標榜什麽,更要保證全體國民的機會平等,那些身居高位手握權錢的既得利益者,不要低估了老百姓的力量,那些自以為得計可以任意愚弄欺詐民意的人,該清醒清醒了,該到了以史為鑒的時候了----水可載舟,亦可覆舟,你能阻擋的了嗎?
一個社會理應照顧老幼貧弱,提倡合理的收入差距,抑富濟貧。同時更要創造機會平等,要讓每一個人以自強不息為榮,以依靠父母等的優越感為恥,勞動光榮,不勞動不得食;好人會有好報,做了壞事必受懲罰,我們期待這一天早日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