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中國文化造成了中年女人的焦慮症嗎?
文章來源: 舒怡然2010-08-02 07:31:40

是中國文化造成了中年女人的焦慮症嗎?

 

今天上鳳凰網,博報的頭版頭條一個醒目的標題吸引了我的眼球“中國文化為何歧視中年女人”。忍不住點開一看,原來是我加為好友的沈睿的新作。說實話,我喜歡看她的文章,因為在美國的大學裏教書,研究的又是女權主義,她的文章總是很有深度,而且說理循循善誘,沒有絲毫強加於人的味道。

我細細閱讀了這一篇,其實原文的標題是“年青的女人,不年青的女人”。文中講了這樣一個故事。她的一個老朋友在美國退休後去中國教英文,經其妹妹介紹,認識了一個跟他年齡相當的中國女性,也五十多歲了。他們相處有一段時間了。今年夏天她回中國,三個人見麵。這個老美對她說:“我很喜歡她(指他新交往的女友)。可是她總是開玩笑或嚴肅地認為我將來會找一個年青的女人,還常常對我說,你去找讓你幸福的人玩吧。我完全不理解她在說什麽。我以為我們彼此使彼此幸福,可是她似乎不這麽認為。她總是要替我想,她認為我喜歡年輕的女人。我的確喜歡年輕的女人,不過那是年紀成熟的男人對年輕的女人的欣賞,並不意味著我要愛她們不可,更不意味著我要跟她們做愛。我已經五十多歲了,沒有願望去教導一個年青的女人長大。我要的是一個長大的,跟我年紀相仿的女人;我要一個也有生活閱曆、懂得人生的、不年青的女人。可是為什麽她不理解這點呢?”

於是她便向這位美國朋友解釋說這是兩種文化不同所造成的。中國人大多數相信女人五十歲以後就不可能有幸福和性福了。這更使老美朋友犯糊塗了,他說:“難道中國男人都隻愛年輕女人嗎?他們不可能愛一個女人的成熟、閱曆、寬闊、善良嗎?再說,我覺得女人什麽年齡都很美,特別是成熟的女人,她們懂得生活,也渴望浪漫”。

聽聽這老美的話多讓中年女人受用。再看看這位老美才去中國沒幾天,似乎就發現了中國男人的一個秘密,就是他們更愛年輕的女人。

到此文章便順理成章地得出了一個結論,就是“中國文化歧視中年女人,她們的幸福權利似乎都不必考慮。在中國男權文化的鼓勵下,中國男人更是得意洋洋,因為很多年輕女人為了利益也很願意搶入中年男人的生活。這樣的愛情是彼此利益的交換,一個要身體,一個要地位和金錢,本也無可厚非,但是這樣的文化讓女人個個焦慮。年青的女人焦慮自己會老了,不值錢了;年中的女人焦慮自己已經老了,不值錢了,年老的女人幹脆就死心了。

沈睿的文章向我們道出了中國社會的一種畸形現象,就是“老牛逮嫩草”,若按照以前我們接受的傳統教育,這就叫世風日下,人心不古啊。前一陣子,萬維也熱烈討論了一番中國的二奶現象。最後結論是什麽,也不得而知。也許,這事兒本來就討論不出個頭緒來。

不過,眼下也有另一種傾向,凡事隻要歸咎於中國文化,就沒什麽可說的了。反正這中國文化象隻大醬缸,已經生了很多蛆,再多發現一個兩個也不足為奇。

說起來,男人喜歡年輕的女人,應該是人性共通的,並算不上中國文化的特色。中國男人如此,西方男人也不例外。在美國生活了這麽久,親耳聽到的那些由媒體爆出的桃色新聞就已經是舉不勝舉了,什麽克林頓與萊溫斯基,泰格伍茲那一串數不過來的女人,哪一樁不是發生在成熟男人與年輕女人之間呢?所以說,男人喜歡年輕的女人絕非中國獨家擁有。

但是,這事情到了中國好象就高調了幾個分貝,變得日益嚴重起來。為什麽呢?沈睿以她銳利的眼光看出了問題的另一個方麵,中國就是有那麽許多年輕女人,為了輕而易舉地過上享樂型生活,甘願為人奴婢,這種心態不是任何一個民族的女人都擁有的。這是不是與中國合法存在了上千年的一夫多妻製有很大關係呢?看看張愛玲的小說裏描寫的那些個姨太太們,圍著一個男人,整天勾心鬥角,鬥得有滋有味,讓我除了咂舌就隻有慶幸,慶幸老天有眼,沒讓我生在那個時代!

人都怕老,女人就更怕老,中年女人處在不上不下的位置,自然成了最為恐懼的一族,所以才會產生怕老焦慮症。當然,社會學家會分析得頭頭是道,告訴中年女人,你為什麽會有焦慮症;而心理學家也會講述得井井有條,為中年女人指出怎麽樣防止這種焦慮症。可是,女人一旦染上了這種焦慮症似乎就很難根除,就象《蝸居》裏的宋思明之妻。

可見,使中年女人焦慮的不隻是自己一天天變老,更是另一半在外麵風光無限地被一群年輕女人的圍繞。有誰能給出解藥來緩解中年女人的這種焦慮症,我想,即使再高明的心理學家也是無計可施的。

不過,我們也不必杞人憂天。從我回國有限的觀察看,患有這類焦慮症的中年女人也並不是比比皆是。畢竟,大多數人的家庭還是相安無事的。我的家人朋友中各色人等都有,有稱得上大款的,也有公司企業高管,他們都過著平平靜靜的日子。我推想,大多數中國人也會如此這般地生活。那些整天爆料花色新聞的人畢竟屬於少數。所以說,中國文化歧視中年女人似乎是有一點點過了。

但是,中國整個社會那種拜金主義的氛圍也的確助長了老男人找小女人的不良風氣,這股風無疑會使有焦慮情結的中年女人更加焦慮。這中間除了有文化傳統的因素,更重要的恐怕還是社會行為準則的導向在起作用吧。

2010 7 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