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海外華人的尷尬心理
文章來源: 舒怡然2010-04-06 07:56:22

談談海外華人的尷尬心理

 

這其實並不是一個新鮮的話題,有許多網友曾涉及過。我自己就曾寫過幾篇,例如“海外華人的孤獨感與文化混血”,和“剪不斷的德意誌情結”

令我感到奇怪的是,每當西方國家與中國之間發生無論什麽樣的衝突,網上一定會旗幟鮮明地形成兩大陣營,唇槍舌劍,互不相讓。依我之見,辯論的雙方除了政治觀點不一致,更主要的是,存在於海外華人內心的那種尷尬心理在作崇。

什麽心理?又何以稱其為尷尬?任何心理的產生都是由社會存在所決定的。海外華人作為一個比較特殊的群體,當然其心理活動也就極具特殊性。

之所以尷尬是由兩個因素造成的,一是對所居住國而言,海外華人有一種文化邊緣人的心理,也就是某些人所謂的“不融入”;二是對於中國而言,海外華人都或多或少地懷有故國情結。這樣兩種心理交織在一起,自然會將人的心理帶入一種極其尷尬的境地。尤其是近年來隨著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中國崛起似乎指日可待,更使一些海外華人生出越來越酸的感覺。本來嘛,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此乃人之常情,本來無可厚非。

對於這第一個因素,即“邊緣人”與“融入主流”,我們倒是可以換一個角度來考慮這個問題。移居海外十幾年,接觸到形形色色的第一代移民,包括德國人,俄國人,波蘭人,阿拉伯人,日本人,韓國人,南美人,還有其他許多亞洲和非洲國家的人,總之是數不勝數。但是給我個人的感覺是,中國人似乎更在意是否融入美國社會這個問題。為什麽有那麽一些華人總是在不停地問自己“我是否融入了主流社會?,既然選擇了漂流的人生,就要拿出漂流的心態和勇氣去承受這一切。

反過來想,融不融入主流有那麽重要嗎?看看周圍的一些歐洲第一代移民(當然數量上少很多),他們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選擇來美國定居。他們就是那樣平平靜靜地過日子,享受生活,似乎擁有了這一切也就夠了。

我一直也弄不明白有一些人,總是刻意地追求融入主流,不曉得這種主流是指上流社會,還是美國人的政治圈子(據我所知,想競選總統是絕對不可能了),抑或是領導階層。如果說把這些作為人生的終極目標,那麽,選擇移民美國加拿大絕對是另一個錯誤,個中原因,不說自明。即使你講一口道地的英語,你可以與美國人攜手進出酒吧舞廳,你甚至可以混跡於所謂的上流社會,有了這一切,就證明了你已經融入主流了嗎?其實,說到底,融入與否是個心理作用,而非物化。

說到第二個因素,即海外華人(主要指第一代移民)對於祖國的故國情結,這確實是因人而異的事情。就如同家有五子,這五子對父母情感的深厚程度,絕不會是分毫不差的。這也是為什麽人們在對中國許多問題的批評上,會發生立場的截然分野。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的巨變又使得海外華人的尷尬心理多了一層微妙的比較成分。試想,退回十幾年前,有幾個海外華人會屑於同國內的人做關於生活品質的對比?但今天不同了。如果你非要將二者比較一番,也隻能說是各有所長罷了。

我有一位朋友,八十年代中期就來了美國,她對中國的印象仿佛永遠定格在了八十年代。無論提到哪,她總是以“髒兮兮,亂糟糟”來形容中國,即便她也曾不止一次地往返於美中之間。從她身上我才真正體會到什麽才叫“偏見”。那就是她絕不輕言她所看到的真實,卻永遠說她所想象的“真實”。這種偏見完全是由於那種微妙的比較心態造成的,實際上她是希望以此來平衡自己那種與日俱增的不平衡心理。我很理解這種心理有多尷尬。在她看來,所有的中國人都應把美國當作夢中的天堂,隻可惜,這種天堂隻存在於夢幻之中。

文章最忌諱以偏概全,此文說的是海外華人,如果你是海外華人,但卻根本沒有這種尷尬心理,那你該當屬於幸運一族。身為海外華人,時常存有尷尬心理,也實屬正常。關鍵是要學會平衡自己的心態,別太尷尬就好。

如果從更高的角度來看,我們應該追求的不是融入美國,而是融入這個瞬息萬變的世界。如果總是把眼光停留在如何融入所謂的主流,勢必會使本已尷尬的心理更加尷尬,而尷尬總是令人有些不爽。到時候就不是能否入流的問題,而是我們留在這裏到底值不值得的問題了。

2010 4 6


閱讀相關文章:

千回百轉移民路(三)---- 剪不斷的德意誌情結

海外華人的孤獨感與文化混血


舒怡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