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說我印象中的印度人
文章來源: 舒怡然2010-04-18 17:19:34

說說我印象中的印度人

在出國以前,每當說起印度或者印度人,我的腦海中即刻就會閃現出拉茲和麗達,誰都知道,他們是印度電影《流浪者》的男女主人公。對我來說,印度是即神秘又陌生的一個東方古國,這也許就是我對印度和印度人的全部感性認識。

來到美國後,見識了世界上各種膚色各類人種的男男女女,但是回想上學與工作中,還真就沒結識過幾個印度人。真正讓我了解和認識印度人,還是當兒子開始上小學以後。

美國的小學,每年都有兩次必開的家長會。一次是在學期初始的全體家長大會,另一次則是學期中間老師與家長一對一的見麵會。這第一次大會也可以算作是老師與家長的一個打招呼會吧,會上班主任老師多以 presentation 的方式,詳細地介紹自己的教學計劃,進度和對學生的基本要求。然後,老師一般會留一些時間給家長來提問。

我第一次去參加這種會議時,沒什麽經驗,隻想聽聽其他人的想法。令我吃驚的是,會上印度家長們是最為踴躍的一族,他們似乎有問不完的問題,散會後,幾位印度家長還談性未盡地圍著老師,問這問那。在這類場合提問,無非是有兩種情形,一種是屬於確實有問題需要提問澄清;另一類則純屬於希望吸引眼球,通過提問引起老師的關注。

幾年下來,我對印度人的了解應該說是愈來愈多,每次去開家長會,也漸漸習慣了他們那操著極重的印度口音的沒完沒了的提問。盡管他們提的許多問題,答案多半是顯而易見的,但大家也還是忍耐著。在公眾場合,懂得忍耐也是一種文明的體現。

其實印度人愛提問,不光是在家長會上,在郡裏或社區管理委員會召集的會議上,印度人也很少沉默,他們確實是喜歡發表意見和見解,隻要有這種機會。在很多時候,這與中國人形成了很鮮明的對比。兩個同是來自亞洲的族裔,為什麽會有如此大的反差,這經常令我百思不解。

美國的小學校裏,每個班都需要有一兩位 Room Parents ,也被人稱作 Room Mom 或 Room Dad 。 Room Parents 的作用主要是協助老師在班裏舉辦各類活動,比如說聖誕節的派對( party ),當然也包括張羅給老師的聖誕禮物,等等。學期伊始,老師會發給大家一張簽名單子,看看哪一位願意做這個角色。印度媽媽們總是爭先恐後,一馬當先地在單子上簽名。當上 Room Mom 有什麽好處嗎?這個問題顯然問得太稚氣。要知道,孩子小的時候,心理上並未完全成熟,若是有自己的媽媽經常出現在課堂上和教室裏,自然會給孩子許多信心和勇氣。再者,積極參與學校的活動本身,也會贏得老師的讚譽。所以,印度媽媽們的舉動可謂是一箭雙雕啊。

除了 Room Parents ,印度人更喜歡爭取進入 PTA 。要說起來,這 Room Parents 比起 PTA ( Parent Teacher Associate )成員來,那還真是小巫見大巫呢。雖然說 PTA 成員也不是什麽了不起的官,而且也沒什麽實權,但能夠加入其中並參與一些學校的事務,總比做門外漢要強。

說的都是些小事,可正是從這一件件小事中,讓我看到了印度人那種努力適應這個社會的一股勁頭。在區區的小學校裏,印度媽媽們都能如此這般地竭盡全力,試圖通過自身的參與,使自己的孩子能多得到一些老師的重視與關注。我不禁聯想起那些在公司工作的印度男人們,該不會是更加敢說敢做吧?不管怎麽說,印度人總給我一種強烈的印象,他們從心底裏想努力適應美國社會。至於這種努力是否妨礙了他人,或者是否令人反感,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很有意思的是,現在想起印度人,我不再會去想麗達。我所認識的印度女人,可不僅僅是溫存善良,她們好強厲害的一麵也是讓人刮目相看的。我對印度人的感覺不再神秘,不再陌生,因為我走近了印度人。

寫於 2010 年 4 月 18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