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今年北京冬奧會
文章來源: 曉青2022-02-08 14:10:26

北京的冬奧會順利開幕了,用外國運動員的話說,隻要走之前不得病,到了北京就安全了。疫情之下開這麽盛大的運動會,應當是非常非常不容易的,防疫不容易,嚴管嚴控也不容易。

雖然我們做好了充分的準備,但也還是有不少問題的,管理上的問題,我覺得還是主要問題。

現在隨著運動會的進行,隨著大家逐漸熟悉和習慣了這樣情況下進行比賽,似乎比剛剛開始好了不少。

運動會很快就會結束的,希望下一次意大利的冬奧會,能讓大家恢複正常冬奧會。這個破疫情,實在太煩人了!

冬奧會我過去看得比較少,主要咱們參賽的項目不怎麽多,冰上運動看得多一點,滑雪什麽的基本沒有什麽咱們的運動員。

申雪趙宏博,還有速滑的幾個連冠,都是看點,別的也就沒什麽了。當然外國運動員特別厲害的,像俄羅斯的、加拿大的、日本的,都非常精彩。

今年的前兩塊金牌都在短道速滑中產生了。前段時間看了《超越》對短道運動有所了解,運動員們真的是太不容易了,而且各種規則,教練們各種考慮,為了隊裏,為了比賽成績,真的犧牲了不少好運動員。

集體主義之下就是這樣的,不能自己想怎樣就怎樣,即便教練最後承認自己有問題,但又能怎樣呢?

如果不看《超越》真不了解運動員,體校、國家隊等一些列相關的情況,有時候看到別人抱怨也覺得很多事兒是多麽的不合理,看過這部劇就會明白很多,站在外邊看不見實際的東西,說的話就不是實際情況。

今年冬奧會的熱點是一些海歸運動員的參與。

咱們都有一個團隊精神,也有排外的思想,內心也很崇洋。這些我覺得都不能說是好事兒還是壞事兒,隻能說是習慣,是文化,是傳統。

有些東西就跟咱們說美國怎麽怎樣,中國怎麽怎麽樣,好了不好了,多麽好,多麽不好,是一回事兒。其實就是各有各的樣兒,不是好不好,而是就那樣,能改變的慢慢自然會改變,改變不了的都自己帶著,別人真沒必要說什麽。因為說也白說。

就跟這次防疫是一樣的,你說誰做得更好,誰是錯的,都不是,讓中國像別的國家一樣,做不到,也不能那麽去做,你讓別的國家向中國一樣,也不可能。這沒什麽誰應當怎樣,誰不應當怎樣的,自己做的就是自己最好的。

自己這麽認為的就會一直這麽去做的。

我一直就認為,所有人的言行,都是因為自己認為是對的才去那麽說那麽做的,有誰會故意反著說話,倒著做事兒的?除非有病。

但事實上,總有人做的是不對的事兒,說的是不對的話,可是你能讓誰承認?你自己又承認過自己的錯嗎?

引進海歸參加賽事,以前不多,現在剛剛開始,以後可能還得持續。這是一種新的嚐試。

說實話,沒什麽特殊原因的運動員,一般不會這樣做的。也不會長久像咱們運動員一樣生活在國內,跟大家一起訓練參加比賽的。

再說特別優秀的運動員,真的能這樣都回來也不現實、不可能。

所以,真應當著力於好好踏踏實實培養自己本土的運動員,像體操過去我們的長項,現在變成了短板,花樣滑,連續好些年那幾個優秀運動員成績一直不錯,卻落得現在青黃不接,這些不是我們真的不行的項目。

一個男子足球隊,就跟寶似的,換著法的想要進步,卻幾十年如一日地沒有絲毫的進步。不行的不肯放棄,行的不好好把握,最後就成了現在這個樣子。

引進海歸運動員,是咱們很多人不習慣也不大讚成的,但沒有引進,咱們的短板太多了不是嗎?比如乒乓球,比如短道速滑,我們就不需要考慮引進,女子冰球今年打的不錯,也是不少引進的運動員在裏麵。

好多人以為以後就這樣靠引進了,如果有這個念頭,真應當掐滅,誰有不如自己有!

再說你引進也不能解決根本問題,像美國引進幾個兵乓球運動員,也變不成他們的長項,所以,人家不看重這個項目就是了。其它強項人家保持強,不斷檔,其它能行的還要更行。

當然哪兒有常勝將軍啊!

美國的飛魚不玩了,也就沒有了飛魚。

所以,我們都要客觀、冷靜和實事求是地看待體育運動和比賽。

乒乓球所以厲害,起初也是因為普及的好,誰家沒有幾個會打乒乓球的?一個木台子,擺幾塊磚頭,一個哨兒就開玩,想玩多久玩多久,沒有成本。

滑冰本來是東北體育課的內容,到了冬天操場澆上水就是冰場,哪兒有東北人不會滑冰的?

籃球、排球都很普及。足球我覺得太需要體力了,而咱們沒有那麽足的體力,估計基因就不那麽讓你有力氣。所以,成不了強項是正常的。

玩股票的人都知道什麽叫止損。

不懂得止損其實最後就虧大發了,成了真正的賭博了,破產也就難免了。幾十年如一日地這樣還堅持,這是什麽精神?我覺得不值得提倡。

有些東西不行是你找不到竅門,但真的一直找不到竅門還在那兒找,就不如換換別的玩了。誰知道了,我反正沒有那麽頑強的堅持精神,所以什麽都是平平常常的。

學渣就學渣吧:)別人都不服輸,我不行,服輸。

看冬奧會,看的是精神,感覺各國運動員都在拚,真的很拚。尤其日本運動員,他們有一股勁,有一種精神,你看不見摸不著,但能感覺得到。

俄羅斯也是,所以他們的成績都不錯。

咱們的運動員也很拚,但有時候感覺缺少點什麽總是。缺什麽呢?找不到就改進不了。

管理是一個人、一個團隊能成功很重要的手段。管理跟不上,很難真正改進。

網上都在說隔離運動員吃不飽飯的問題,誰都不信,覺得怎麽可能。如果真有,那就是管理問題了。怎麽沒有人安排大家都能按時吃飯呢?奇怪。

不是沒有人做,是沒有人安排,這種問題我非常理解。在國內搞過管理的就會知道,咱們很多人的習慣就跟我奶奶說的,支一支,動一動。

你上邊安排了,要讓大家都有飯吃,啥時候吃,幾點吃?必須有個管事兒的人跟著,到時候支誰去,去哪兒拿,還得告訴那邊誰做,做什麽!累死人不償命就是這個道理。

不管多大的人,你不支到幾點幾分,不支到哪個樓、哪個門、哪個鍋上,都得中間給你掉鏈子,等你吃下頓飯了,想起來了,該給送上頓飯的人,送了沒有?回答,不知道呀!哇塞,結果等著吃飯的人,餓了很久很久了。

管理,說起來沒有什麽,但真的很重要,而我們國內實在太缺乏管理了。有管理能力的人太少了。說嚴重了,是不負責,說白了就是個人能力太差!

管理跟管家一樣,沒什麽難的,但真的管不好的人也確實大有人在。有些東西是學不來的,依賴慣了就會成這樣。

你看偏遠地方的人,給他們機會他們就比你想象的要會成功,因為有能力,在困難環境中要生存,得想辦法。那些吃飽喝足了的,不知道缺什麽,不知道需要怎麽樣去完成要做的事兒,所以就會一問三不知。

可是呢,怪起別人來卻一個頂倆。

海歸花樣滑小將摔了,哇,立馬上熱搜。把人家說得一無是處,還是我說的那樣吧,要是咱有乒乓球的實力,還用引進別人嗎?別說了,理解吧。以後大家都好好學滑冰,都去冰上滑幾下,跳起來,轉幾圈,落下來別躺下,做到這樣再說別人行不行?

原來我在東北學滑冰,我挺喜歡滑的,體育課可以過關,但說能比賽還不行。後來沒事兒的時候跟著我家鄰居一個女孩,她是專門速滑的,她說,我教你,很簡單的。我跟著她後邊,她拐彎彎腰背手,手還能摸一下地,我也想拐彎的時候像她那樣,她教我怎樣壓道,而我,壓道就倒,我是一隻腳滑向另外一隻腳前邊站著行,稍微側點身子行,但彎腰,還要手摸地,人剛剛歪一點就倒了,順勢躺倒:)

所以,我一看人家速滑比賽就覺得自己咋那麽笨呢!

不是說你會滑就能滑好,不是你這次冠軍下次就也是冠軍,不是說你現在銅牌下次就銀牌了。有人忙乎十幾年,默默無聞,還得返回老家。

就是得了金牌的,有些也不是生活就有保障了的。

誰都不容易,咱別在家裏吃著零食,看著電視然後手指頭動一動就把人家罵上熱搜,這又不是八卦。

要知道,人家有今天多不容易,人家回來作為中國隊隊員參賽也是有壓力的。

咱們就是喜歡贏,誰贏了,那就捧上天,誰輸了恨不能踩死人家,幹嘛呀!贏了的就是厲害,但輸的也需要鼓勵!你自己還不是一樣的,你不行的事兒天天有人說,你啥心情?

換位思考,好好鼓勵運動員,咱還得好好看比賽呢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