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車換油時的遐想
文章來源: 曉青2020-02-17 11:52:46

又到給車換油的時候了,我沒有辦法預約換油時間,因為不知道那個時間我能不能有空,所以,從來都是有空去換油的,隻是會比預約了要多等些時候。其實我發現有時候並不比有預約等的時間長。

上周的一天我又去車行換油,七七八八要加上這樣那樣,我需要再多等些時候,於是我就在車行裏轉了轉。好幾天連續下雪,氣溫一直很低,那天正好放晴,氣溫也回升,2020年的新車都擺在外邊,看了看,順便曬曬太陽。

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日本車現在很多部件都是美國的了,包括發動機和其它關鍵係統。然後呢,還賣日本車的價錢,有點不講究。所以,買車的時候還真得看好了。我家這車是原裝的,現在是沒有了。

現在的車,價錢實在是高,質量就不用說了,外觀不好看,裏麵的東西一看也不行。租車倒是很便宜的現在。

車需要車行保養、修理的不少,我去的早,我一般都願意第一個,看醫生、做檢查、甚至去哪兒辦事兒,寧肯在門外等一會兒不願意進去排大隊。去車行也是,那天一早七點多點我就到車行了。

等我的車折騰的差不多了,人也越來越多了。疫情之下國內人人都帶口罩,但美國即便流感爆發,外邊戴口罩的人也不多,都是病了的人戴口罩。

那天開始我也是坐那兒等,可發現周圍有兩個感冒的,哢哢地咳嗽,毫不掩飾。都是老外。我趕緊出去了,在外邊老遛也累,就到賣車那邊,那邊基本沒人,坐那兒還挺好的。沒多久人家打電話給我,說我的車快好了。

怕人家找我不方便,我回到等候室。看見一個中年偏老年的同胞。帶著口罩、毛線手套,坐那兒等呢。大家倒沒覺得奇怪,我想,這是感冒了還是預防感冒?後來看她的樣子應當是預防感冒。

屋裏畢竟比外邊暖和,沒有多久她就把圍脖鬆開了,手套摘了,口罩也往下拉了拉。但,那天她這樣真的有必要,我就坐那裏等了沒有多久,回來就覺得頭疼,鼻子也不舒服,趕緊吃點藥把感冒扼殺在搖籃裏了。

感冒也是傳染病,爆發不爆發都需要注意,尤其在人多的地方。死不了受罪不是嗎?不是所有要死的病需要小心,大病都是小病慢慢積累來的。很多研究說,癌症就跟慢性炎症、跟病毒有關係。

不管那麽多,也明白不了那麽多,還是注意從小事做起,抓起吧。不要因小失大。

人的一生多半都是因小失大,沒啥好辦法,隻能見招拆招了,也就是所謂的逢山開路、遇水搭橋,兵來將擋、水來土掩。至於結果,那都是未知的。所謂的如果... ... 那就會... ... ,都是“大明白”們的熱門話題,炒作炒作而已。動真格的,都傻眼。

人生,沒有多少事兒是能預防的,不是自己不注意,是有些東西你根本預防不了。車禍,百分之一百的車禍都是因為不好好遵守交通規則,但這是你自己做得了主的嗎?我們幾次危險都是別人的車滑過來了,別人的車突然想換線頭就伸過來了,我們是正常行駛啊!

流感、新病毒也是一樣的,美國這次流感大爆發已經死了上萬人了,幾千萬人感染,說了,今年的流感疫苗沒有壓上這種流感病毒。原來疫苗每年是押寶的。

今年看醫生的時候,醫生強烈要求我打流感疫苗,我死活不打。看來我壓上寶了,因為今年打疫苗的人白打了。我沒打過流感疫苗,看到不少人打完就得一場病,還有人打完難受幾天,我感覺我不能打,到時候耽誤做飯不行:)

老年人還是得打疫苗,我爸媽每年都打,壓上寶的時候管用的,今年他們打了疫苗不舒服了幾天,不知道是疫苗的反應還是沒管用有點招上了流感,反正很快就過去了,看著也挺難受的。吃點中藥,好得快。

總有人特別相信科學。那天我跟一個閨蜜聊天說,我這人啥都信,包括算命:)說完有點後悔,怕人家笑話我,結果她說她原來不信,後來算過一次唯一的一次命,居然特別準,過去的事兒說的準,當時不以為然的未來的事兒,後來也應驗了,你說你不信咋辦呢?

要相信你覺得不科學的東西,首先要承認你不是完人,要承認,人不能勝天。說你不是完人,你會承認,雖然不情願,說人不能勝天,越來越多的人都知道了,在大自然麵前,人顯得太渺小了。現在看,在細菌病毒麵前、在小動物麵前,人也太渺小了吧。還不承認?

被未知的東西欺負了,還找無知人的責任,豈不是很荒唐?研究出辦法來的用辦法解決,沒轍的趕緊找轍吧,沒有什麽不治的,都是因為不知才不治呢!

瞎貓也有碰到死耗子的時候,有些成果是在犯錯中發現的。你不信?

我原來有個同事,一個機會去英國進修了。在實驗的過程中他因為錯加了一滴藥,發現了新大陸。後來被英國某研究所留下繼續研究,直到很多很多年以後。聽說早幾年海歸了,估計又趕上了國內的發展大潮吧。

他是一個非常非常聰明的人,聰明到何種程度就不講了,因為這裏有很多人認識他。即便如此,依舊靠錯加了一滴藥而成功了。

當然不能說,隻有錯了才會成功,或者說以後要不要靠錯去等待成功。而是這個錯會讓你去實驗更多的原本想不到,或本來覺得不可行的方法,去得到更多意外的收獲。讓你知道,有些東西不能按常理出牌。

所以,不要過分依賴和相信科學,包括科學家。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天才太少了,關鍵時刻還得靠大眾,不是嗎?眼下的疫情是這樣,疫區的管理也是這樣。

有人說,科學家、科學能解決的問題也是很有限的。我感覺說得非常有道理。

鍾老為非典和這次肺炎做出的貢獻功不可沒,但我們也能看得到,他也是在摸索。究竟哪兒是拐點、究竟隔離需要多久?看到不少人期間有抱怨說他說得不清楚。他都說不清楚,說明這是新型病毒,說明我們自己更要小心。而不是他不行。

看到鍾南山說,這次要開始就用中藥,不要等最後,還給出了各個階段和不同群體人需要的中藥方子,很多網友說他也不講科學了。

我後來才知道,鍾南山不是單純的西醫專家,他原來學西醫的,因為在學習期間他愛好體育,書沒有讀得很好,他太太是電影《女籃五號》的那個原型。鍾南山如果不是當年體育那麽出色,也許今天身體不會這麽強壯。畢業後,他參加工作的時候業務並不很好,後來他又學習了中醫,是中西醫結合的專家。所以他對中醫也是很在行的。

武漢在疫情當中使用中藥僅僅30%,而全國是87%,後來換了官,提高了使用中藥的比例。現在疫情漸退,醫學專家們發現了,西藥不能拚命使用,有些藥已經不再推薦使用了,因為對髒器的影響太大了,不少重症病人在治療後病情一度好轉,但突然因為髒器全麵衰竭而不幸離世。

專家說,抗艾滋病的藥,還有一些激素都有病人無法承受的副作用。專家越來越推薦中藥要上,而且越早越好。治病不僅僅要靠我們已知的方法,已知的藥,也要去嚐試我們未知的方法、未知的藥。

這些都是我這些日子跟著消息,聽專家講的,不是我自己的觀點。所以分享,是因為從中我們應當有自己的思考,專家對這些問題的解讀,我們要好好思考,它不僅僅說治病的問題,也能讓我們悟出更多的道理。

我們來到這個世界,我們都擁有了美好的生活,想要幸福快樂地好好活著自然是每個人的願望,然而,我們從出生的那天開始,就意味著我們在走向死亡,這個是不可抗拒的,無論貧窮和富有、無論大官和平民都無一例外的。如果有差別,那就在於是活得長一點、短一點,活得舒服一點、受罪一點。

有些東西是我們無法掌控的,但有些我們可以通過各種方法減少痛苦。現在很多養生方法被人追捧,甚至迷信,也是因為人們都有健康生存願望的原因。我們不可無視這樣的現象,更不能隨便說這都是愚昧無知,因為不少土法確實讓人至少有人受益了。

為什麽同樣的東西不是每個人都適用,這就是因為每個人都是一個個體,不會同樣適合同樣的東西,包括吃喝,包括藥。中醫專家這次專門強調,中藥不能泛泛地大家都吃一種藥。要根據每個人的情況而定,雖然做不到每個人用不同的藥,但至少要更多的專家坐下來根據情況,確定出更多的方子,適合更多的人服用。

這個專家的話,我特別讚賞。

記得那年非典,我大姑姐家在北京,那時候也有中藥預防的方子,大家都喝,大姑姐家也買了全家按要求喝,喝著喝著,別人還行,大姑姐夫不行了,說喝著太難受了,拒絕繼續喝藥。

那段時間我們通電話很頻繁,記得大姑姐夫,抱怨說不想再喝藥了,太難受了。大姑姐就抗議,說為了全家人也必須堅持喝。知道的人不用說了,不了解的上網查查就明白了,那些清熱解毒的藥,是不能沒病長時間喝的,但在當時沒有別的方法,又怕傳染大家都拚命喝著相同方子的藥。大姑姐夫終於還是沒有堅持喝,因為實在承受不了那種難受,全家也平安地過來了。

這次疫情中,大家都有經驗了,方子也不是單一的了。估計能好很多。

凡事兒都得有經驗,做飯做菜是這樣,大事兒也如是,話說即便再有經驗也有閃失,都是正常的。遇事兒太偏激不好,非黑即白,我對你一定錯,都不是實事求是的。其實很多事實早已證明了這一點,隻是還有很多人一而再再而三地重複,就像很多悲劇,為啥頻繁上演、重複上演。自以為是。

關鍵吸取教訓,誰不知道?下次照舊。曆史的經驗就是這樣的,所以,別氣別惱,該誰解決的問題讓誰去解決,結果都是原本就在那兒的,很多真不是別人能說了算的。

誰能想得到日本車能走到今天?尼康也在衰敗。什麽時候我們把一些不願意看到的,或自己沒想到卻發生了的,尤其是自己認為不應當發生的事兒發生了,自己覺得可以預防的,可以解決的很好的問題沒有像自己想象的那樣解決得很好,認為是正常的了,我們就不會那麽不理智,不冷靜了。

有些問題不像我們想的那樣,有些事實不是我們看到的那樣,你再說也無濟於事。沒有親臨、沒有親曆的答案跟實際,跟事實都會有差距。

這個世界不是每個人都需要知道的那麽多,不是每件事兒都需要每個人都了解的那麽細的。說白了,各行其責吧,能把自己的一畝三分地搞好點比什麽都強。

大局是這樣,一個家裏也是一樣的,不做飯的無需知道家裏幾個鍋,每個鍋都幹啥的,多少錢買的,就是跟你說你不覺得瞎耽誤工夫嗎?哪塊抹布好用,多大的合適,多少錢買多少錢不買,用完洗洗再用好,還是用用扔了換新的好?

最近水沫寫了篇小說,大家正在跟讀,上來就是說兩口子分居了,因為啥?太太做完飯先生幫忙往桌上端菜,這時候太太發現老公把是超市的食品袋放飯桌上了,就說:“那麽髒的東西怎麽放飯桌上?”老公憤怒了,大吼:“碰到了嗎?碰到了嗎?”終於煩了,分居!

很簡單的事兒,家家都有過,也會有,新鮮嗎?能不能避免?過不下去了就覺得新鮮,就覺得能避免,過得下去的一輩子都這樣來來回回,就不新鮮,就不能避免。小事兒是這樣,大事兒也如是!

你說誰家沒有發生過這樣的事兒?為什麽不能避免?誰的責任?是不是值得休掉對方?這些事兒本身非常正常,男人心粗,不做什麽家務,對家裏環境的要求不高,所以做些讓女人憤怒的事兒不奇怪,可對於有些女人來說無法容忍這樣的男人,尤其天天在一起生活,那就會導致婚姻破裂,真的換了個男人也許不往桌上放塑料袋了,但根本不管你家事兒了,家跟他的旅店一樣。有沒有這樣的男人,有呀!咋辦?哪個更好一點?

小事兒是這樣,大事兒也一樣。所以,放大小事兒的結果是釀成大事兒,把大事兒看得像小事兒一樣容易解決,也不是一個有能力的人。大事兒小事兒都是事兒,發生了都正常!不接受這個現實,你咋辦?那就慢慢折騰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