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歸與海不歸的冷思考(2)盧剛為何寧死不回國?
文章來源: 山哥2011-04-16 00:26:35

在考察當代中國學人海歸與海不歸運動時,我們不可忘卻幾個著名的經典案例。前北大物理係學生,中美李政道項目卡斯比亞學者盧剛於1991111日在愛荷華大學製造的槍殺6人(包括他自己),重傷一人的驚天血案,在過去將近20年後,依然令人記憶猶新。

盧剛本科剛畢業那年便金榜題名,高中萬人矚目的理論物理留美博士生獎學金。在經過六年寒窗苦讀後榮獲博士學位後,卻發現畢業即失業。來自首都北京的盧剛認為來自南方農村的中國科大畢業生山林華得到導師和係,校方偏愛,在晚於他2年入學的情況下後來居上,取得博士學位並獲優秀博士論文獎。盧剛在經曆幻滅的痛苦後購槍殺人自殺,成為美國萬鬼節大慘案。

在槍擊案頻繁發生的美國,盧剛案雖名噪一時,但畢竟很快過去。對華人社區的衝擊卻猶如石破天驚,至今餘波難平。

那時山哥正在國內申請赴美留學,因此對盧剛事件報道及評論基本上每篇必看。國內也有一些評論,但不是關注重點,海外華人學生學者的看法則格外重視。印象中除個別留學生對盧剛的處境表示同情外,多數人都批評盧剛“冷血”,“文革暴力文化熏陶的結果”,“一貫自私,冷酷”等等。

也有人提到盧剛屬於公派留學生,卻沒有絲毫責任感,不打算回歸報效祖國。

盧剛從計劃殺人到實施超過半年,絕非一時衝動,而是在萬念俱滅後的絕望行動。

盧剛為何寧死不歸?

20年來,我一直認為,盧剛個人的缺陷是明顯的,但把盧剛逼上絕路的除了當時美國的經濟蕭條,工作機會缺乏以外,盧剛從事的是冷僻的天文物理,就業門路狹窄;而當時1989年六四事件剛剛過去兩年,鄧小平南巡講話還沒有進行,國內“反和平演變”,“社教”等左傾回潮勢頭很凶猛。國內外學人對中國前途憂心忡忡,海歸人數比率急劇下降。

而從盧剛寫給《紐約時報》等媒體的遺書中,其實也流露了盧剛個人政治態度的蛛絲馬跡。如他依然記得因為在幼兒園稱呼斯大林為“禿子”遭到處罰,中學時因為拒絕悼念毛澤東而遭撤銷班幹部等,都表明了他對中國政治製度的厭惡。

 20年過去了,中國完成了經改的私有化過程,共產黨也因吸收資本家入黨而演變成了粉紅色。社會精英隻要不公開挑戰黨國,便可名利雙收。海外學人尤其是科技經管人才多數回國受到重用。不少人成為統治集團的一員,多數海歸人員日子似乎過的不錯。

但中國在經濟社會大談“與國際接軌”的同時,政治上卻依然高唱“堅持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不動搖”的高調。

對於海外學人而言,中國現行政治體製“doesn’t matter”還是“does matter”?

看看萬維文學城就知道大家已經沒有共識了。山哥本該為此憂慮。可是看到身邊那些與盧剛當年處境類似的學子昂首海歸,不由得少許內心寬慰一些。

但願中國永遠告別20年前那個時代,海外再沒有盧剛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