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愛楊絳
文章來源: 珊瑚礁2009-05-31 00:08:51

我們仨ZT




封麵很素,有錢瑗手書的“MOM 。POP。圓O”三個詞,字跡微微有些發抖。意思,是爸爸、媽媽和圓圓,是一個家。是因為愛而聚集在一起的“我們仨”。

家庭這個普通到極點的詞語在楊絳這裏,代表著一種生活狀態。有家庭的狀態是穩定的,就像大家熟知的那個比喻,一個家就像一個三角形,三個成員就像三邊,有這三邊圍住,就是一個封閉的區域,在這個區域裏,可以找到很多大千世界尋覓久之而不得的溫馨和安定。可是遺憾的是,錢瑗和錢鍾書先後離楊絳先生而去,這個三角形,一下子隻剩了一條孤零零的邊。什麽都圍不住了,一切都要自己承擔了,起初,楊先生悲痛之情不能自已。 我注意到,在“我們倆老了”和“我們仨失散了”兩部分裏,楊先生的夢,都是與一個情境有關,——行路。這裏總給人一種人生如行路般漫長而艱難的暗示。楊絳在《幹校六記》裏談及她與錢鍾書分開勞動改造,那樣錯舛的日子都過來了,按說這路該是走得順了,誰知道卻是走上了一條漫無盡頭的“古驛道”,一條向死而生的道路。錢先生衰老了,錢瑗這個楊先生自稱平生唯一傑作的女兒也先母親而去。白發人送黑發人,歲月對於老人而言,是增了一分便少了一分……

然而驛道上風沙滿天,楊先生卻依然堅強地走著。因為有愛。

“我一個人回憶我們仨”,在全書最長的一個部分裏,少見失去的悲痛,用最平實的口氣回憶過去。楊先生的文字一向波瀾不驚,即使是寫到最艱難的日子,文革時錢瑗離開父母的串聯,後來多年居於鬥室的不便,錢先生嚴重的哮喘……那枝筆行走的姿勢始終如此舒緩。而隻有這樣舉重若輕的筆,才寫得出歲月緊一步慢一腳的步履聲中,一個家庭的溫情留下的深深淺淺的積澱。

愛就是這樣被慢慢渲染出來的。學者的家庭一向給人以嚴謹高深的感覺,而這仨都是在各自領域裏卓有建樹的人,他們的家會比別家少些活潑與和諧嗎?我一直帶著這個問題在閱讀。讀罷全書,我流淚了,也找到答案:愛,是沒有區別的。世上不能解得錢先生、楊先生學問的人不知凡幾,但一定有許多人能解得這家庭之愛,因為我們各自,也都有我們各自的家庭,大家對這個三角形之內的空間,都是熟悉到了極點的。楊絳筆下錢基博老先生對錢瑗才華的欣賞,總讓我想起當年老爺爺教我讀詩時昏黃的眼角流露出的一絲微笑;書的彩頁上有錢瑗為父親畫的幾幅素描,畫老先生沒戴假牙,很是“醜化”先生,完全女兒跟父親“搗蛋”的情趣。這個時候,誰還想著《談藝錄》,想著《裴多》?至少我想著的是我懂得了這種回憶的真諦。楊先生九二高齡,獨自回憶甜蜜的時候,按說總不免大感孓然一身的落寂淒涼,可是我卻更加感受到一種平和淡定,看透了生離死別之後,反而通過對往昔的重溫更加感念自己家人共處時的美好。而有這樣的美好在,就不枉了此生的一切坎坷艱難了。但是,能有這樣境界的人,必是經曆過大苦痛的。前兩部分中對女兒病痛的無奈與揪心,對丈夫衰老的恐懼和不舍,全部是一個人的內心由脆弱到堅強,在那條“驛道”上掙紮走過的足印。



今天的“我們仨”隻剩下了一個人,一個好妻子和好母親。的確。作為這仨人之中的一員,她永遠都不是學者、散文家楊絳,而隻是在經曆過喪夫喪女的悲痛後慢慢冷靜下來,慢慢沉入溫馨回憶的那個平凡女子。而我們,隻需要帶著愛去閱讀,就也同樣能沉入回憶,就一定站在這位飽經滄桑的老人身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