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黑格爾遇到了孔子
文章來源: 張申華2009-01-21 08:40:51



當黑格爾遇到了孔子


剛到德國的時候,我以為個個“德國中國通”不是湯若望就是衛禮賢。德國人個個一見麵就問我:“你懂功夫嗎?你會針灸嗎?”若你以為德國的“中國問題專家”個個都是湯若望,看來是誤解。

1697年12月14日,德國數學家、哲學家和自然科學家萊布尼茨在給柏林選帝侯夫人索菲-夏洛蒂的一封信中半開玩笑地寫道:“我準備在自己的辦公室門上掛個牌子,寫上‘中國事務處’幾個字。凡是涉及到有關中國的問題,均可先寄給我,再由我轉給在中國的耶穌會士。”

班貝格市長施達克(Andreas Starke)說:“有關中國曲阜的來信,統統轉到我這裏,這不是牛年忽悠吧,我看不懂的中文,可以請張申華女士翻譯。”
春暖花開的時候,班貝格市長將到達曲阜,進行友好訪問。

班貝格和曲阜都是世界文化遺產,班貝格是黑格爾的第二故鄉,曲阜是孔子的第一故鄉。

黑格爾〔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1770─1831年〕對孔子思想的了解,來自傳教士的譯本,且無法把握孔子思想的全貌。黑格爾是“歐洲中心主義者”,因為他接受教育的時代,還在十八世紀,那時候歐洲人還不懂得印度的梵文和希臘語屬於同一個起源。而德國的東方學要到十九世紀才開始,那時黑格爾的大腦已經完全僵化,無法吸收新知了,難怪黑格爾對東方文化完全外行。
黑格爾說:“真正的哲學是自西方開始”,在東方國家裏“找不到哲學知識”,“東方的思想必須排除在哲學史以外”。
黑格爾對孔子的批判,直到今天,還有網文指出:“沒有邏輯和思辨的語言實在不能稱之為哲學!黑格爾批評得很對,中國實際上是沒有哲學家的,隻有一些思想家。先對於西方哲學,東方哲學其實處於非常原始的階段。我覺得主要是缺少了邏輯這個工具,所以根本沒有完整的能串聯起來的思想和理論。而且中國人很不注重辯證的思維,中國相對於西方整個社會都缺少思辨。很少認真完整的嚴肅的思考一些問題。”

有的網文進一步指出:“孔子確實沒有留下什麽思辯的東西,所以能反駁的地方也不多了,或者不同國度的人也覺得沒有反駁的價值。我覺得孔子的功勞,就是幫中國人賣了廣告,讓世界上的人知道中國人有道德。曾經在書上看到過中國哲學與西方哲學的對比,大概意思是中國哲學談生而避死,就是說中國人繞過了死亡,就對生活上的事情進行思考討論。但是,偏偏西方人卻認為,‘死’是哲學領域最豐富的金礦,哪個哲學家都可以從’死‘裏‘撈一筆’。難道這麽偉大的孔子,思想這麽開闊的孔子沒有想過死?怎麽不去研究研究呢?可見中國人做學問比較狹隘,而且受封建製度約束,不能談性。人進化過程中,吃跟性是沒有改變過的本能,所謂食色性也,生和死於我們也無法避免,為什麽舍近求遠,談讀書談交友?相比之下,西方哲學比中國哲學要深刻多了。(午睡前腦袋不靈活,以上純屬扯談,無邏輯無根據,隻不過不想冷落了牧童一番苦心發這個貼,希望大家繼續討論,沒有你們的討論,引發不了我發言的靈感。本來還想寫更多,無奈已經睡著………)”

“不識廬山真麵目,隻緣身在此山中”這句話未必正確,我居住在班貝格二十多年,真的不識班貝格真麵目,在城內不認識城內,也不證明我就認識城外。我的家鄉曲阜,我並非身在此中,我也不認識。

荀子《勸學》:“不積矽步,無以至千裏”。
Ohne viele kleine Schritte ist keine Reise von tausend Meilen möglich。

班貝格和曲阜成為姊妹,是開始不是終止,是減少“誤讀誤解誤會”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