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人心∶誰為五鬥米折腰?
文章來源: Easy.Spin2012-11-12 10:47:19

每個人在職場難免會遇到挫折。事情難,工作時間長,同事不合作,也許都還可以忍受,但是很多人受不了壞老板。被老板喚來喚去,硬是違背自己的心意做事,實在很難咽下這口氣。恨不得模仿陶淵明不為五鬥米折腰,老子(娘)不幹了!

陶淵明是高官後代,也許他家裏有的是錢,不稀罕五鬥米的薪水;也可能他並不富裕,卻寧可過簡樸的田園生活。有錢沒錢,他要不要當官,是他家的事。但是,他不當官的理由“不為五鬥米折腰”,卻為中華文化留下腐朽人心的精神毒素。

先看看他有沒有敬業∶也許當一個小縣令對他來說是大才小用,但是那個職位也有無窮的機會治理那個縣,造福當地的百姓。顯然這都不在考慮之內,對他來說,縣令的職位隻是五鬥米的飯票,以他的來頭,實在不屑。

再看看他對工作的期望∶他認為對長官折腰低頭,唯唯諾諾是得到這五鬥米的代價。他不考慮他喜不喜歡治理這個縣的工作,這個工作能不能讓他發揮才能,以後他想要做什麽。要放下他的架子麵對他的長官,寧可不幹。合起來,“不為五鬥米折腰”提倡一種負麵的職業觀∶工作本身是以屈辱換取金錢,無法忍受就不要幹 。

對多數人而言,職業是一個有妥協的選擇∶這個工作賺錢少但是比較近好照顧家,這個老板難侍候不過以後有前途,這個工作沒有意思隻是我需要那份薪水。選什麽工作,要不要工作,都是有取有舍。明白自己的取舍,多看到自己得到的,就能鼓勵自己的士氣,讓自己工作得比較有勁。

既然多數人的職業選擇需要和現實妥協,為什麽古往今來這麽多華人欣賞陶淵明“不為五鬥米折腰”的牛脾氣?

要回答這個問題,可以做一個簡單的試驗。大聲叫幾次∶“大爺才不為五鬥米折腰”。感覺如何?再想像老板就在麵前你對他咆哮∶“大爺才不為五鬥米折腰”。痛不痛快?是不是似乎就把老板打倒了?是不是自己似乎就值錢很多了?傲氣是人性的一部分,即使隻是在想像中,人也特別爽。

奈何現實的世界沒有因此遠去。多數人周末在家咆哮,星期一到機關看到老板照樣鞠躬哈腰,唯唯諾諾。沒辦法,誰叫我還有一家妻小要養,一個房貸要付?所不同的,自己內心清楚明白自己是兩麵人,難免看不起自己,自哀自憐地過日子。吹脹自己的傲氣就像是吸鴉片,在迷幻中享受騰雲駕霧,卻在清醒的時刻跌到穀底。

陶淵明高八度不為五鬥米折腰的牛脾氣讓我想到一個平凡的小故事,平凡到我記不得作家的名字。她出生在美國一個藍領家庭,父親沒有受過多少教育,一輩子當鋸木工廠的工人。直到她大學畢業成為作家,才第一次有機會到她爸爸的工廠參觀。工廠裏噪音隆隆,木屑塵埃四起,她爸爸已經有點老邁,還在這惡劣的環境裏做著粗重的工作。看得她一陣心酸,她爸爸卻領她到他的座位。小桌子的角落有一個相框,吹開上麵的木屑塵埃,泛黃的照片裏一個熟悉的小女孩甜美的笑着,竟然是自己童年的照片。爸爸看著她傻笑∶“三十年來,每當我累了,來這裏看看,就知道一切辛苦都是值得的。”

工作是每一個人自己的選擇,工作的心態也是每一個人自己的選擇。選擇“不為五鬥米折腰”的傲氣,天底下沒有幾個職位值得做。選擇“為了寶貝,再苦都不怕”的柔情,天底下沒什麽苦差事不值得做。人的一生都會過去的,這一生有沒有價值主要也是在自己的心中。問題隻是,你選擇什麽心態?

(版權所有∶易旋 Easy.Spin,文學城網址http://blog.wenxuecity.com/myindex/40440/,轉載請保留本版權申明)

讀者回應和補述∶

這篇文章貼出來後,有讀者為陶淵明打抱不平,認為我把中國曆史上一件正麵的事跡做了負麵的解釋。從曆史的角度,我同意他們的看法。評論曆史事跡要考慮曆史背景。陶淵明在大家爭著做官的時代,不為五鬥米折腰,令人耳目一新,對後代有相當正麵的影響。

我不是曆史學家,這篇文章也不是要評論曆史。這篇文章要討論的是現代華人在職場的心態。如果曆史上正麵的事,但可能對現代社會產生負麵的影響,我們需要厘清這些觀念,不但要承傳曆史,還要讓曆史故事的意義趕上時代。陶淵明做他個人的決定,沒有想要影響二十一世紀的華人。二十一世紀的華人讀到陶淵明的故事卻需要思考這個故事對現代社會有什麽意義。其實,許多封建時代留下來的曆史故事都需要以現代的觀念討論,使曆史不會成為包袱,而是照亮未來的明燈。

感謝熱心的讀者留言評論。我保留這個備忘錄,以後修訂這篇文章,要申明是以現代的角度檢視曆史故事,保持對古人和既有文化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