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電影《東京物語》-誰能擺脫生死之宿命
文章來源: 綠葉紅花美2020-07-07 14:51:00

不知不覺喜歡上了小津安二郎的電影。於是,乘勝追擊。昨晚,我又看了他的另一部經典名作:《東京物語》。
 
《東京物語》拍攝於1953年,背景是逐漸從戰敗廢墟中複興的日本。上一篇分析過,小津的電影以戰前和戰後為分界線。戰前不表,戰後則聚焦於傳統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在現代社會中的走向,探討在新的人與人的關係下人們的冷淡、寂寞和無奈。按小津的話說:“我試圖通過親子的成長來描述日本家庭的崩潰。”
 
故事以時間為線索,講述一對生活在鄉下的老父老母前往東京,看望成家立業後的子女,期間還去了一趟熱海。旅程結束後老兩口返回鄉下的家中。沒多久,母親病世,子女回來奔喪,然後又各自回到東京的家,隻留下孤寡的老父打發孤獨的餘生。
 
《東京物語》從開始到結尾,其實是一個橢圓。電影的開頭為喜,鄰居透過窗外問安並祝福出門旅途愉快;電影結尾為悲,鄰居依然站在窗外,隻不過物是人非,隻能寬慰喪妻的老父。而中間的兩條主線,一去一回,正好完成場景的切換和循環,形成一個完美的橢圓。去,是以老夫婦愉快前往東京看望子女而展開;回,是子女陸續返鄉奔喪而收尾。這個完美的橢圓,沒有誇張的情節,也沒有人物之間的衝突,隻是流水賬一般的生活記錄,真實、純粹。記憶中最多的鏡頭,不外乎走動、疊衣服、收拾行李、靜靜等待、彬彬有禮、鞠躬、默默地坐著、躺著,空曠的雲際,平常的對話。人物也少有表情。這種看似沒有什麽故事的故事,卻有著形散神不散的韻味,讓觀眾在不緊不慢的敘述中,在這樣簡單拚接的情節裏,一點一點產生共鳴,體會出對人性的失望,對死亡的無奈,對無法擺脫的宿命的悲傷。
 
《東京物語》的主題,講的卻是“孝道”,這是東方民族最講究的傳統。所謂孝,無非表現在兩個地方:生和死。這又是人生的必經之路。那麽,讓我們隨著小津導演的攝像鏡頭,來回顧電影中的情節:
 
老父老母滿心歡喜地從鄉下出發去東京看望兒女。思念心切,可以想象,孩子們離開家鄉另立門戶後就再也沒有回來省親過。孩子們的理由是“太遠了”,其實也不過一夜火車的距離。腿腳利落的嫌遠,步履蹣跚的老夫婦卻說“很快。”
 
老大本來說好了周末帶全家人去逛逛東京的,但臨出發前卻因為一個門診取消了。工作忙改變計劃很正常,但關鍵處在於老大沒有給父母一個道歉和解釋,直接就走了,完全對父母的感受忽略不計,反而父母覺得打擾和愧疚。
 
老二的變化很大。對待父母的太度比較直舒其意。為了自己的生意,她竟然鼓動哥哥出錢把父母支開去熱海度假,逃避接待的責任。在那個充滿年輕人鬧哄哄的地方,兩位老人無所適從。他們孤獨地坐在河堤上的畫麵,海闊天空,映襯出老人的淒涼。父母在熱海沒有得到很好的休息,提前回到了女兒家,卻被女兒以家裏要辦活動為由趕(逼)了出去。老兩口無處可去,隻好坐在公園。最後決定老父去會老朋友敘舊也許可以住一晚,老母則去打擾已經守寡八年的兒媳婦。那句經典名句也就是在這時由母親說了出來:“這個城市這麽大,一不小心走散了,可能一輩子都見不到了。”
 
小兒子住在大阪。因為父母從東京坐火車返回鄉下時,母親身體不適不得不在大阪臨時下車,很突然地打擾了他。他對同事連續說了三次“好麻煩。”“還要借毛毯去看兩次醫生真的麻煩。”當工友問他母親年齡時,他也答不上來。工友提醒他要盡孝道啊,不要等老母走了就後悔了。他回答說:“對,到時候拿著被褥鋪到墳墓去也沒用。”沒想到這句話真對應驗了。子欲養而親不待。小兒子在母親的遺體旁感歎著這句話,坐在電腦前的我也不禁留下淚水。
 
老母過世了,孩子們回來奔喪,來也匆匆去也匆匆。東京的生活壓力,為生計忙不開的工作成為了子女的主旋律。二女兒索要了老母的腰帶和一套和服留作紀念,三兒子也因為一場棒球賽而假借工作之名跑走。最後,隻留下了與他們家本無太大幹係的守寡八年的兒媳婦紀子,多留了幾天陪伴喪偶的公公,出自她的善解人意,也有同病相憐。
 
電影中,導演把兒媳婦紀子著墨表現出來,或許是一種對比吧。幾個孩子對父母的冷遇,反而是紀子這個為夫(老兩口的二兒子,在戰爭中陣亡)守寡八年的女人表現出了孝道。她居住在東京簡陋的小房間,生活很艱辛,卻借東西借食物和酒招待老人,唯一為老人請假陪他們逛東京的人,看出公婆的拮據,給了他們一個紅包。也是她,在曲終人散的時候,留下來陪伴孤獨的老公公,並哭泣道出真心的感情。她的真情和孝道老人很明白。這也是為什麽,老公公最後把妻子的懷表送給了紀子。
 
看完這部經典電影,有人會對子女的不孝而長籲短歎。導演在大時代麵前表達出一種對小家庭的傳統的顛覆和崩塌。我們何嚐不是電影中的子女寫照呢?之所以產生共鳴,就是在人物關係的身上反觀到了自己的影子。
 
記得父母來美國探親的時候,也是我們剛立足爬坡的時候。生活和工作都倍感壓力山大。兩個孩子還小,父母來照顧我們的孩子。可是,每到周末,我們隻是顧著滿足孩子的興趣,卻很少帶父母出門走走,甚至問一問他們的需求。記得父親牙痛,他一直忍著不說,怕我們花錢看醫生。痛了好幾天,我竟然不知。有一天,父親讓我把菜炒的軟一點,卻被我拒絕。後來還是母親偷偷告訴我,我才恍然大悟。話說的殘酷,其實人類的秩序就是如此。不是我們不孝,隻是麵對生活壓力,我們沒有選擇。那年父親病逝前,我匆匆趕回國在病榻前服伺了他兩個星期,可是最後也不得不含淚離開。因為這邊有一個自己的家,家裏有孩子有忙不完的事。想想後悔嗎?可是後悔沒有用。別無選擇。
 
電影在最後用還未出嫁的小女兒英子的疑問,和守寡的紀子的問答,道出了“人之況味”的悲苦和現實。
 
京子:“他們太自私了,要東西還這樣就走了。”
紀子:“他們太忙了。他們有他們要做的事。”
京子:“他們連陌生人都不如。我真為母親遺憾。”
紀子:“我在你這個年齡也這麽想過,但是孩子們都會離父母越來越遠的。他們要照顧他們自己的生活”
京子:“我懷疑。我永遠都不會那樣。那一家人在一起還有什麽意義?”
紀子:“是啊。我也許也會變成那樣的,不管我自己怎麽想。”
京子:“難道有一天你也會變成那樣?”
紀子:“是的,有可能。”
京子:“是嗎?生活太令人失望了。”
紀子:“是啊,就是這樣。”
 
“人生就是一列從出發後就無法停下來的火車。路邊的風景很美,我們想要停留卻無法觀看。因為剛剛停下時,生活已經在催促我們向前。而這種催促,至死方休。” - 《東京物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