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真實的自己有多難?——美國心理輔導師蘇炳甘對話錄
文章來源: insight7772014-05-16 00:08:20

2014-05-16 ijingjie

《境界》獨立出品#心理境界#


@如果不能擁抱真正的自己,其實你不會快樂。健康的自我形象,就是我能看重我是誰,別人也會看重我是誰,不然外麵的我根本不是我,人家喜歡的也是外麵那個假象。


@父母對你的要求超過你能承受的,就成為一種壓力,同時帶來了怒氣,巨大的怒氣在你心裏一直不能釋放出來,但當你成人時,這怒氣會表達出來,當遇到相似的事時,不知不覺就有相同的感受,其實這個感受是小孩時的感受。


@別怕承認自己的錯和自己的軟弱,特別是你的家人、配偶一定會告訴你你是誰,但我們大多不承認,反過來攻擊對方。通常我們能認清自己的問題,就知道來改變自己,很多問題都能解決,如果我們還是把問題放在別人身上,那我們就不會成長,而且會成為傷害別人的人。


@我們要敢去麵對自己裏麵的真我。我們外麵的“我”都是在保護裏麵的“我”,裏麵的“我”多數都與小時候受傷的“我”相關聯,人家一找出我們的毛病,裏麵的軟弱凸出來時,我們趕快用東西來蓋住,保護自己不讓人家看見,我們就不承認,開始防衛。


蘇炳甘牧師簡介:美國Liberty University專業協談哲學博士、富勒神學院教牧博士,專長心理輔導和心靈創傷醫治,執業心理輔導師;曾任美國北加主恩堂、檀香山華人宣道會主任牧師十多年。


提問者:《境界》記者、編輯

整理:讀者義工 萬文婷、馮穎


1.如何麵對心中壓抑的巨大怒氣?


A問:我的家庭背景裏,父母對我的要求比較苛刻,用完美的標準來要求我,這樣導致我現在對事情也比較挑剔,在婚姻裏有許多這樣的磨合,很痛苦,做事時,也會經曆這樣一些困擾。希望蘇牧師在這方麵繼續給我一些建議,怎樣擺脫以前的影子?

蘇炳甘:我們的原生家庭對我們的影響很大,遺傳的問題,父母、祖父母,都會影響我們。很多時候我們必須要去做某些事,不管我們要或者不要。如果我們的性格是遺傳的,就求神和聖靈來保守,靠神的話語和力量來改變。


第二是成長,通常是向父母學習。小時候,我們沒有其他可以效法的對象,除了照顧我們的父母、祖父母。你剛才說父母對你的要求嚴格,超過你所能承受的。有要求是對的,沒有要求就沒有壓力,沒有壓力就沒有動力,適當的動力會鞭策我們往更好的目標走。


但要求大過你能承受的,在美國通常說“適齡教育”,你多大,就應該照著那個年齡來給相應的任務,但有時成人會忘記這點,而是以他們這個年紀的標準來要求我們,這是一種非常主觀的態度。


所以說童年時在言語、態度、體罰上遭受了一些過於我們能夠承擔的,讓我們覺得不是我們做錯了什麽而是我們有毛病,他們不是在教我,而是他們不喜歡我了。


孩子解讀生命是從年紀和領受的角度來解讀,當時你一定解讀錯誤,因此對自我形象生出許多不滿。長輩對你的要求超過你能承受的,就成為一種壓力,同時帶來了怒氣,巨大的怒氣在你心裏一直不能釋放出來、表達出來。


但當你成人時,這怒氣會表達出來,當遇到相似的事情時,不知不覺就有相同的感受,其實這個感受是小孩時的感受。


與人相處時有小衝突,於是兒童時期不公平的心情被壓下去的感受發出來,這叫出現創傷,創傷即在以前的經曆中,心裏受過傷或受驚。因此當類似的事發生,本能上立刻通過發脾氣保護自己,不希望再次受傷。


要解決這個問題,就要建立界限。首先,界限不是現在去建立,而是回到你童年來建立。比如說小時候受的傷,其實我應該承受的僅僅是我做錯的部分,但是我卻承受了沉重的話和過重的懲罰,可能是長輩的教導過了界限,他們不應該把這麽重的責任放在你身上以至於你受傷。當處理這問題時,要祈求神與你同在,帶你回到童年來使你明白,長輩是出於好意,但過了界,所以成人之後,你也要回到你的界限裏麵。


A問:您是說讓我在禱告中做這樣的功課嗎?


蘇炳甘:對,你可以禱告:長輩對我嚴厲管教的時候,願神抓住我,讓我不要害怕,明白不是我那麽壞,而是長輩的懲罰過了界。耶穌求你再一次來安慰我,讓我知道在神你的眼中我是可愛的,我的怒氣是別人加在我身上的,不是我與生俱來的。讓我回到神你的懷抱裏,你再一次祝福我,成為一個把怒氣放在神手中的小孩。


這樣禱告時,神會幫助你,但你的童年還存在你的生命裏。第二也求耶穌來使你原諒每一個曾經有意無意傷害你的人。當小孩覺得不公平時,他的怒氣就積壓在心裏。我曾遇到過一個孤兒,他在學校被一些年長的同伴欺負、嘲笑,以致回到孤兒院,把他的怒氣發在那些低能兒身上。


饒恕很重要。當你是成人時,就有了自己的脾氣,其實生活中沒有一件事大到你要發脾氣,那些怒氣是早已在你裏麵的。你可以向神禱告:神你保守我,這個怒氣是我的,求你讓它走出來,而不是壓下去。


所以你要劃清界限,界限主要就是兩個,我的責任與他人的責任,我的權利和他人的權利。無論是處理婚姻、教會、教育的問題,一定要認清自己的問題,認識問題是解決問題的開始。通常我們能認識自己,就知道來改變自己,很多問題都能解決,如果我們還是把問題放在別人身上,那麽我們不會成長,而且會成為傷害別人的人。


2.如何麵對過高的標準產生的焦慮?


B問:我對事物有一個判斷的標準,當周圍人做事的成果,連我心裏並不是很高的標準都沒有達到時,我就會有一種不理解,然後上升到對這個人關係上親疏遠近的取舍。漸漸,我發現這樣使我錯過他人身上很多的優點,慢慢的變得更加自我,認為自己對事情的要求就是對的。長久以來容易陷入情緒的怪圈,讓別人覺得很難達到你的要求,會產生一種隔閡,這在我和孩子、愛人或婆婆的關係上表現的更突出。相反的,與周圍的朋友、同工,我反倒能清醒的看到這一點,刻意的讓自己降低標準,與此同時也降低了期望值和交往的深切度,我就失去了一些感受他人美好的機會。


蘇炳甘:你能看到自己的問題,是成長道路上的進步。不知道你的長輩中是否有類似的性格?


B:我父親性格裏最根本的東西是被我傳承了的。


蘇炳甘:既然你父親也有這樣的個性,那他做事的方法,或多或少你在成長的過程中學會了些,慢慢成為你性格中的一部分。可能你父親對你和家人的要求也可能很嚴格,自然而然對你產生了影響。


但你要做一個決定,因為人生我們都是可以做決定的,昨天的我不一定是明天的我,是要看今天我的決定。通常這樣的性格會比較焦慮,焦慮做不好、不夠好,怕失控。失控的意思是:不是我所想的。這樣性格的人心中對每一件事情都已有一個最好的選項,比如說今天出去吃飯,丈夫說吃麵,可能太太已經想了不要去吃麵,要去吃點心,當她已經有了主意的話,那她就會說吃麵不好。希望結果如我們所想、所認為好的,那就必須控製,否則感受會很不好,這樣的話就有一點主觀了,就是不太能體會對方的感受,不一定能站在他人的角度上看問題。


到了一個極端就是所看的東西隻有黑或白、好或不好,沒有中間地帶,但生活中其實大部分人都活在中間。需要改變一下我們看事的眼光、想法。當你改變你的思想,你就改變你的感受,之後就改變你的行為。認知不改變,感受就拖著我們走。


B:我也嚐試著把對事物先前的判斷放在禱告裏,改變認知。雖然看到自己性格有缺陷但改變起來有難度,總處於一種反複。比方說我想改變,但相同的情況卻一再發生,我的順服度就小下來,以致於回零,甚至反彈。


蘇炳甘:對,隻要這個理論你明白了,知道認知、情緒、行為是連在一起的。實際運用中要把它反過來,你做的時候首先是行為,訓練自己,然後才固定在你的思想裏。我通常會鼓勵你每天特意的去找一個小機會,有目的地訓練自己。


比如某件事你覺得最好要達到某個標準,而這件事對你來說是小事,就拿這樣的事來訓練你自己。或讓另一個人去做一件事情,在你眼裏這是不好的,然後刻意用這件事來訓練自己隻把目光注意在別人做得好的地方。


但是你要從嬰孩學步般循序漸進,不能一下子就要求改變很多。到了能改變你的認知時,已經是很大的變化,行為是可以控製的,改變行為就改變了情緒;改變情緒就開始改變認知,這是一個可逆的步驟。


提早對付自己,不要等到有什麽重大事情再來操練改變,那時就太遲了。應該是一件很小的事情,刻意設計一下,加在你每一周、每一天、甚至是每一個處境裏,嚐試讓自己看多一點正麵,哪怕有一點不完全的、不完美的,還是可以享受。我想這樣訓練下去,你會慢慢改變自己的認知。

3.如何接納真實有缺陷的自己?


C問:我發現過去一些挫折失敗的陰影,可能自己沒有意識到,但還在影響著我自己對“自我形象”的認識。我意識到要重建一個自我形象,該如何走出過去挫折失敗的陰影?


蘇炳甘:我已過60歲,此生經曆很多這樣的失敗、痛苦,我也在問自己要學的功課是什麽,跟你分享一下。


具體來說,首先我們要敢去麵對自己裏麵的真我。我們外麵的“我”都是在保護裏麵的“我”,裏麵的“我”很多時候都與小時候受傷的“我”相關聯,我們努力不讓外人看到“我”,把自己保護得很好。


人家一找出我們的毛病,裏麵的軟弱凸出來時,我們趕快用東西來蓋住,保護自己不讓人家看見,我們就不承認,開始防衛。


我想第一步就是接納。自我形象好的話,就是完全接納自己,包括以前你認為自己很弱的地方也好,或缺憾、短處,你要慶祝,要感謝神,你要說:這是我。如果你能夠去愛你那不可愛的一麵,就是自我形象的最開始。因為你再也不用藏起來了。


好像有個人,天生沒有手腳,他可以把自己藏起來,穿上衣服,裝上假肢,可是他沒有。他說如果我每天都要這樣生活太痛苦了,我不如去死,因為我根本不愛我的本相。他說:我所有好的壞的都是我。


承認自己的錯,承認自己的軟弱,這是開始。特別是你的家人、配偶一定會告訴你你是誰。但我們大多不承認,反過來攻擊對方。其實,過了60年後,你旁邊那個人真的看準你了。如果你敢承認:這是我,我又突然發脾氣了;你說我一兩句我又當大事,好像一點批評就能讓我完全垮掉,這方麵我真的很弱。這樣開始建立健康自我形象,這才是開始。


如果你不能擁抱真正的自己,其實你不會快樂。自我形象第一條,就是我能看重我是誰,別人也會看重我是誰,不然外麵的我根本不是我,人家喜歡的也是外麵那個假象。


如果是個不知道如何建立健康自我形象的人,有時他會變成一個常要討人喜歡的人,甚至常常不得不做其他人要求的事。有些痛苦的人不會說不,不會說要令對方失望的話,他自己就垮了。因為對方稱讚他好才算好。這樣我們撐不了多久。


所以不論你自己認為自己好還是不好,都是好的,接納自己的短處就好。


第二,要劃清楚界限:我的責任在哪裏,我的權利在哪裏。如果是我的權利我絕對不出賣去討人喜歡,除非是值得的,是神要你做的。


好像聖經中的保羅,其實保羅說的忘記背後努力麵前,看萬事如糞土,他要得到從上而來耶穌基督賜給他的至寶他才這樣做,他說現在外麵屬肉體屬血氣的成就,人家看為好,我都不覺得什麽。我要回到真我,那個神創造的我。對他來說就是丟掉外麵的空殼,回到被創造的我。其實創造的我裏麵包括我的權利,神給我的權利,我是一個有權利去決定是否喜歡,是否要做。


一個自我形象好的人通常不會因為別人喜歡就去做,別人不喜歡就不做。如果能做到這點,你就會有不同的自我感覺。神看我是很美的人,我就是按照神給我的感動,不是討人的喜悅。慢慢的,你會覺得自我形象建立也不是那麽的難。

4.如何麵對凡事想要自己控製的欲望?

D問:關於控製的問題,我覺得自己一直以來比較焦慮,無法完全放手信任上帝。好像很多事情要自己去抓。這是為什麽?


蘇炳甘:性格與成長有很大的關係。成長時照顧我們的人很緊張,我們長大後自然也很緊張。甚至有些人長大成為父母後愛自己的孩子愛到離譜。孩子睡了後,焦慮到每天到孩子的房間裏,肯定孩子還存活。這種孩子長大後也會有很大焦慮。焦慮也與長大時別人給你的壓力有關。如果是這樣,長大後很想控製人,很想控製環境,很想照著自己的決定,這些現象都會產生。


回到與神的關係。一邊是對神有信心,很想相信;另一方麵很不放心,多次禱告後,睜開眼繼續努力去做。其實努力是沒錯的,隻要我們開始覺得很緊張焦慮了,很想要結果又怕沒有結果,這時要小心。


焦慮本來是好的,起到警告的作用。當受到威脅,有些要求,要你小心,付出,做好預備。一緊張大腦就會分泌東西,手部的肌肉緊張起來,好像預備打仗一樣。這些都是很緊張的表現。


我們有什麽方法可以不控製?如果能常常練習默想,彼得前書說,你要把一切獻給神,因為神顧念你。記住這樣的經文,常常每天在不同的時間默想。第二,當然是學會禱告。我們禱告交托給神,這要不斷練習。在行為的操練上要學會放鬆自己。我的放鬆運動包括呼吸,以及想一些讓你放鬆的東西,常常這樣你的身體就退出戰鬥模式了。


另外控製是已經養成的習慣。覺得我有這個權利講話,做決定,替人家做決定,這都是我們的習慣。要找到界限在哪,我們就可以常常練習:這是不是我的責任?不是的話,我就不去說話、做事、做決定。甚至有時我們替孩子做太多了。有時要孩子好,我們就替孩子做了。孩子很快就學會依賴,把責任放在別人身上。所以我們要小心,隻要想清楚這不是我的責任的話,我千萬不要過去。這很重要。


另外就是權利。到底我是否有權講這個,我是否有權替這個人做這個決定,還是把責任交給他,這些都是可以學的。我想要信靠神,其實不容易。但隻要憑著信心,神會給你更多的功課,一次次直到你真正相信:你所信的是可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