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生慷慨班都護,萬裏間關馬伏波
文章來源: 簡寧寧2019-04-12 00:07:37

[請不要放城頭,謝謝]

我曾經如此的崇拜蔡鍔將軍。並非崇拜他的盛名和他所建立的功業,而是他於盛名之下能沉穩自持,在一片革命的狂潮中腳踏實地,埋頭苦幹;於漫天毀謗之時能忍辱負重,知白守黑,咽得下誤解,受得了委屈;於國難當頭時又能挺身而出,砥礪維艱,勇猛精進,曆百千艱阻而不挫屈,以一人之意誌支撐南方數省之戰局,終於逼得袁世凱下野,熬到重建共和。

因為一些可以想像,卻難以認同的原因,四九年以後官方民間對蔡鍔將軍的研究很少,少到關於將軍生平的唯一紀念,竟是那段子虛烏有的風流豔事。即便是套上“重建共和”的高帽子,那也仍然是子虛烏有。雖不是存心汙蔑,在蔡鍔迷心中也是不能忍受的褻瀆。

蔡鍔將軍,天縱英才。十三歲考取秀才,十六歲追隨恩師梁啟超東渡日本。當他決定棄文習武的時候,梁啟超不無戲虐地說“你如此文弱,怎能學陸軍?”可是蔡鍔心誌堅決,便是自己老師的冷水亦不能讓他回頭。一年之後,他以名列前茅的成績從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畢業。海歸回國,他選擇了最艱苦的廣西省。與當時激昂亢奮,動輒呼喊革命的同齡人不同,蔡鍔從不喊革命口號,沒有人認為他是革命派。他隻是埋頭訓練了廣西新軍,理清了桂越邊境,創辦了廣西陸軍小學。桂係三雄李宗仁,白崇禧,黃紹紘都出自他的門下。

而後,這個眾人眼中的“立憲派”,在辛亥革命的關鍵時刻,領導了雲南重九起義,奠定了辛亥革命最終的勝局。

即使沒有之後的鐵血共和,蔡鍔靠其軍事才幹也足以立足於世了。然而蔡鍔將軍在政治上的遠見卓識更是遠勝於他的軍事才能。早在辛亥革命之初,蔡鍔就指出“驅除韃虜,恢複中華”的口號不妥,將這場革命局限於民族爭鬥,拉低了它的政治意義。在蔡鍔本人領導的護國戰爭中,打出的口號是“為四萬萬人爭人格”。與之前的“反清複明”相比,立意與格局高下立見。

在這之後蔡鍔將軍支持袁世凱而廣受非議,他所堅持的也隻是一點 -- 讓大總統下台,需要經過正式的罷免程序。蔡鍔對國家政治法律製度的尊重還體現在他對待宋教仁被刺一案的立場上-他堅決反對革命黨以此為借口討伐袁世凱,而認為此案應全部移交司法部門,依照正常法律程序審理。

蔡鍔的政治理念遠遠超過他所處的時代。至於後來他提出的“軍隊不應依附於任何黨派”,便是到了今天,也依然隻能是想想而已。

護國戰爭打的艱苦卓絕。前有袁世凱重兵圍堵,後有自己人割糧斷路。蔡鍔萬不得已,三次致電梁啟超,請求老師代其募集軍餉--“杯水車薪,立即告匱,如再無餉接濟,將成餓殍。”為怕有士官貪汙軍餉而霍亂軍心,已是沉屙在身的蔡鍔,夜半秉燭,親自為士兵算夥食賬。殫精竭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蔡鍔死時還不滿三十四周歲。他留下遺囑,要求薄葬,因為“護國戰爭是內戰,不應以為功。”

蔡鍔的一生即沉著謹慎,細致踏實,又高瞻遠矚,宏大壯闊;即淡泊名利,安靜穩重,又果敢堅毅,無懼生死。他一生之為人,比之他千古不朽的功業,更令人欽佩和折服。

每當我感到委屈迷茫的時候,我就去讀一讀這些明燈一般的人物,讓他們的光芒,照亮我一小段前行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