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斷印象--文字的殺傷力
文章來源: 某尾2008-11-13 04:04:23

從艾園文章提到的信息來看, 艾黃兩人是文學博士, 科班出身,文學世家。 唐小琳曾是新聞記者,艾友友也是文學科班出身, 文學世家。 這四位文字功底都深, 思維清晰, 辯風犀利。可以說,網友們一旦站到其對立麵, 光看文字辯功, 就立處下風。

但是, 我認為艾方借助對文字的掌控, 對對立麵網友造成不盡合理的打壓。這跟從前看艾園文章時, 帶我的艾園人物大氣,善良,冷靜清醒的印象不符。 下麵說一個我的片斷印象,就是蜜瓜文中所說, 文字的殺傷力。

詞語有沒有情感色彩? 當然有。 同一個意思, 可以用不同的詞語表達, 而表達不同的主觀情感含義。

拿名詞做例。比如, 從前中國人把身體有殘障的人叫殘廢人, 後來改成殘疾人, 現在再改成殘障人士, 其實說的都是一類人, 表達的是一個意義, 但我們聽起來感受就不一樣。 從說人是個廢人, 到是有病的人, 再到最後是有障礙的人, 每一次的修改都顯得更尊重事實, 描述更恰當(沒有廢物, 有病這樣的隱含主觀判斷),這個稱呼本身也就更趨於中性。

也有的名詞描述性稍弱,褒義貶義的標簽性更強。比如,戲劇演員和戲子, 妓女和婊子。

你描述一個女性為生活所迫, 不得不去操起皮肉生涯, 你說“她實在生活不下去了, 所以去做了妓女”。 但你如果你說,“她實在生活不下去了, 所以去做了表子”。 我就覺得理解起來有點困難, 覺得上下文不順暢, 覺得你無緣無故判她是表子做甚。 我之所以這麽想, 是因為對“表子無情, 戲子無義”這個通俗的話印象很深,我覺得 戲子是對表演專業的人的侮辱性稱呼, 婊子也是對妓女的侮辱性稱呼, 因為跟 妓女 / 戲劇演員 有關的聯想是這個“職業”本身, 而跟 表子 / 戲子 有關的聯想是這個人的無恥品性。

回到辯論問題上。 辯論問題 A , 你就照著問題 A 的方方麵麵去辯論, 盡量把節外生枝的可能性縮小。免得一, 從辯論降到吵架; 二,把辯論的中心給偏離了, 最後不知所雲。 一句話, 如果你標榜自己在辯論中是個對事不對人, 不拿情感說事的態度, 你就不要節外生枝引出情感話題來。 如果你的話有意無意傳達出了其它層次的情感意義,就不要責怪對方從情感方麵來反擊, 因為是你把情感這條分支暗導出來的。這個情感含義, 就是由你說的話選的詞傳達的。

要表達“兩頭都想要”的意思, 可用的約定俗成的話很多(比如,又要馬兒跑, 又要馬兒不吃草),而不一定非要選用敏感的帶 negative 含義的詞。 正如表子是對妓女的侮辱性稱呼, “又要當表子, 又要立牌坊”也是對“兩頭都想要”的一種更 mean 的表達。你要這麽表達, 就不要怪對方指責你侮辱。

文學科班出身的人, 要造個不帶負麵情感的“又要 … 又要 …” 的句子,易如反掌。 你既然選了這個句子,當然是覺得它鮮明形象, 傳達了你要傳達的精確含義, 你也必定想到了讀者看後能理解出的含義。 後來再來辯你對這個詞的含義的另類理解就顯得很無力。

辯論辯到一定程度吵起架來很正常, 情緒上來說些傷人的話也能理解。事後略為彌補, 對某些詞意做自己這方的理解解釋也還能讓人耐心聽一聽。但是非要說對方不這樣理解是對方的水平不行,我豈是你能達到的水平 等等就很強詞奪理。對方理解錯誤, 是你的詞不達意引起的, 怎麽可能全是對方的問題?

最後再來看看這個體麵的罵人金律: 我罵了你, 痛快淋漓。 好, 請問我罵你了嗎?笑話, 是你自己錯誤理解我的詞義,因為你 low, 你隻會把我的詞義往 low 裏去解釋, 所以根本不是我罵你, 是你自己罵自己!

這就是我的片斷印象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