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的上海 -- zt by 老哥
文章來源: Eyre2009-03-13 17:41:55

這個城市的名字很像她展示給人的第一印象-像一個海。從飛機上俯瞰上海,其實她就棲息在黃浦江和東海之間那個三角洲上。因為臨近海洋,麵朝大海使她有了海的秉性,她豐富而且炫目,這裏不但四季分明,各色人種,萬國建築,還有融合不同地區和國家的文化,這種文化有一個很貼切的名字叫“海派”。不知道“海派”的由來,據上海的同事講大概是30年代寄宿在上海的那幫文人叫出來的.

在出國以前,從來沒到過上海。隻曉得上海是一個大城市,上海的商品很流行,上海人很排外。認識上海人還是從澳洲開始的,許多同學和朋友都是上海人,接觸多了,也不覺得上海人那麽排外,僅僅因為大家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習慣不同而已,隻不過是我們還沒有習慣上海式的精致和時尚。天知道過去認定上海人排外,狹隘的看法是個多大的誤解。這個在六七十年前就接受了迷你裙和男女同校的城市,在那麽多年之後又給了外來者更豐富和多元的機會。上海人心裏都明白,誰不曾經是這個城市裏的“外地人”呢?上海本來就是一個外來者的城市,否則怎麽叫“大上海”? 大就意味著包容和海涵.

曾在上海住過短暫的時間,接觸了一些上海朋友並有了幾個上海同事,重新認識了上海人,可能是因為這個城市裏的人越來越自我,越來越獨立,所以每個“漂“在上海的人都會不自覺地認為這是他/她一個人的”海“,就像上海人常說的”阿拉上海人“一樣,上海人就像在這片海裏遊著孤獨的魚一樣。人們習慣了在地鐵裏互相避開目光,習慣了在銀行裏彼此一米的距離,習慣了和住同一層樓裏的鄰居擦肩而過,習慣了一個人在這片靜靜的海裏遊來遊去。也許D廳裏忘情舞動的兩個人都能識別對方身上的香水味道和牌子,但永遠也看不到彼此的眼睛;也許在衡山路某酒吧裏偶然共飲的兩個人,一個在品味啤酒的苦澀,另一個則在Jazz裏回想往事。

坐著出租車飛駛在泛著藍光的延安路高架上,你真會感覺到自己仿佛是遊弋在五光十色的海洋裏。這個曆來有著“不夜城”之稱的城市愈來愈自信地展示著她妖嬈嫵媚的現代氣質,就像淮海中路上時髦的上海女郎一樣,那樣挑逗人們的神經;看著到處林立的高樓,也沒有感受到像穿行在冰冷的森林裏,上海的建築也像上海女人一樣顯得風情萬種,南京西路上依次站立的梅隴鎮,中信泰富和恒隆廣場,像股市裏顯示的指數一樣挑逗著人們的欲望。這是一個真正信奉消費主義的城市,對金錢和享樂有著驚人的崇拜,否則為什麽我們形容上海為“海納百川”呢?

從酒店的窗口看著人民廣場上竄動的人頭和南京西路熙熙攘攘的人群,和那霓虹燈照耀的建築,聯想在夜夜笙歌,時光流轉的新天地,在銳舞節奏隨中每個空氣分子跳動的ROJAM,我更確信自己是在一艘豪華的遊艇上在海上遊弋,不會感受到海的死寂。隻有回憶起在瑞金路的弄堂裏,當我在汾陽路的街心抬頭看見普希金雕像,在華山路午後梧桐樹掩映的咖啡館門口聽到裏麵隱約傳出的鋼琴聲,我才會覺得這個城市有時候和她那些石頭的老房子一樣優雅而緘默,我會感到一種莫名的孤獨,就像在一座孤島上看著死寂的海洋,感受是那麽的落寞。也許,這靜靜的上海,真的隻是你一個人的海洋.

這就是我對上海的感受,一個具有海洋氣質的城市的感受,人就像那孤獨的一條魚靜靜的遊在這片海裏,看著周圍燦爛絢麗的珊瑚和美麗迷人的魚兒,而感受的還是海洋深處的冷漠和寂靜。
------------------------------------------------------------------------------------------------------------------
按:走過很多地方,由於自己的慵懶遊記都成了太監篇,搬來老哥的這篇文章做個引子,從上海開始,有空的時候準備把自己遊曆過的地方慢慢補上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