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泥山的日子裏 (3) - 改善生活
文章來源: 小泥山2008-10-13 20:51:12

來到小泥山後,爸爸並沒有參加生產隊的勞動,而是去了離家很遠的水庫工地。記憶中爸爸隻是偶爾在家。


媽媽是個肩不能挑,手不能提的柔弱女子,天知道她當時怎麽有膽量,跟著爸爸到那麽遠的深山溝去。原本可以選擇和她省城的同事一起,下放到三十公裏遠的條件好得多的地方去,但她當時以為下放是一輩子的事,根本回不了城的,所以決定無論如何,全家必須呆在一起。

沒料到,結果是她一人,帶著兩個年幼的孩子,住在了深山溝。盡管如此,我從未聽到她對自己的遭遇有過一絲抱怨。她隻是用自己的堅韌和頑強,默默地做著一個母親和教師所必須做的一件件看似平凡的小事,日複一日,年複一年。

每次媽媽下山,去公社趕集,領工資(不幸中的萬幸,下放幹部是拿工資的),回來時隻能挑二十斤的東西上山。一般是十斤米麵,另十斤是肉,蛋,油,等等副食品,當然一定有我和哥哥喜歡的麻花。麻花是公社街上的小飯館做的,又香又脆,我們每天早上一人一根。哥哥吃得快,然後常常問我借個一兩口,幾十年了,還沒見他還。

每下山一次,媽媽的筋骨要痛三天。有一次,媽媽買好了所有的東西後,看見了一個賣西瓜的。這下她可為難了。一個五斤重的小西瓜,買吧,恐怕今晚上不了山,半路就累趴下了;不買吧,又實在舍不得走開。幸好那天碰上了幾個小泥山的老鄉,媽媽趕緊買了西瓜,托他們帶上了山。當地年輕的婦女,能挑八十斤上山,男的就要上百斤了,所以,加上五斤,不算太困難。我早已不記得那個西瓜的滋味,但媽媽給我們吃上了西瓜的那股子高興勁兒,永遠也忘不了。

小泥山各家都有自留地種蔬菜。媽媽好學,愛動腦,加上人勤快,菜園子種得和老鄉不相上下。我們種過蘿卜,芋頭,紅薯,南瓜,茄子,辣椒,青菜,空心菜,韭菜,莧菜,菠菜,等等。蘿卜豐收時,媽媽就學著做蘿卜幹。我們還曾試著養過兩次雞。可惜,一次被狐狸給吃了,一次被洪水給衝走了。

為了增加食物的花樣,媽媽學會了自己做饅頭。她從公社那家做麻花的飯館裏,要來一團“老麵”,就是發過的麵。用“老麵”做引子,加水發新麵,發好後,還要放些堿,再做饅頭。每次從發好的麵裏,再留出一小團作“老麵”。這團新“老麵”,媽媽總是大度地讓我玩個夠。捏來捏去的,過夠了癮,就放到碗櫃裏的一個帶把兒的小鋁杯裏,留待下次再用。

更大的工程是做餃子。媽媽教我和哥哥學會了擀皮子,她負責包,當然和麵,備餡兒也是她的事。爸爸在家的話,他管做麵胚子,煮餃子,外加講故事。反正,做一次餃子,一家人忙上大半天。哥哥可以吃好多好多,回回都象過節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