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快閃第二篇:走小巷
文章來源: 路邊野花不採白不採2011-11-04 15:13:04
逛完北京的大街,該走走小巷了。

 
國子監可以說是如今北京最漂亮的胡同了。我對這一帶還算熟悉。一是過去曾在這一帶工作過幾年,二是從前常跑這裏的首都圖書館借書。雖然當年可讀的書乏善可陳,但聊勝於無。

 
國子監的這家精致的四合院價值恐怕以千萬元計吧?旁邊還加了漂亮的車庫。屋主顯然不是一般單位的。過去也是大戶人家,門當是圓形的,而普通老百姓家的門當是方形的。門當是石鼓,辟邪用的。大門上麵的圓形雕刻是戶對。戶對越多說明屋主官做得越大。這家有四個戶對,是三品官。

 
國子監在清代那可是部長級幹部住的地方。這家進士原是相當於國務院辦公廳副主任、教育部副部長、北京大學校長的人物。現在這裏被開辟為民俗博物館。

 
進去看看。

 
這位大人物由於參與戊戌變法被革職,這個被屋主深埋地下的由譚嗣同題名的石碑就是參加參加維新變法的“罪證”。

 
門當上的圖案是一個絡腮胡子的胡人和一個被鎖鏈套住的獅子。寓意很明顯:從北方草原來的滿人就是來駕馭漢人的。

 
青銅馬在文革中失去了四條腿。

 
金箔匾。

 
出了國子監,上了鼓樓東大街。這裏每家臨街房都把牆壁打開改為商店,其他似乎沒有太大的變化。此外就是街邊的公共廁所都修繕了,隻是從裏麵冒出來的還是從前的那個味兒。

 
這家僅把屋子割讓出一兩米的地方開辟為商店,因此隻是臨街的玻璃櫥窗。顧客站在大街上選擇商品,再由店主打開櫥窗出售。


鼓樓東大街的一戶人家。這裏和隔幾條胡同的國子監有天壤之別。貧富差別,過去有,現在有,將來還會有。

 
任憑外麵風雲變幻,這裏似乎從未改變,我想再過十幾年也不會有太大變化。

 
在往西走幾步,就到了南鑼鼓巷。 

 
 
南鑼鼓巷現在可以說馳名中外,外國遊客到北京觀光,來這裏是個固定的節目。


可我看了有點失望,感覺是商業氣息太重,沒有多少文化創新,店裏擺的東西大都雷同。比較起來,我還是更喜歡798,那裏藝術家更多些。

 
 
看來外國人很喜歡這裏。

 
坐在裏麵喝喝茶倒也不錯。

 
這家很幹淨的絲綢店的對麵是賣烤肉串的,很多人就站在當街攥一把羊肉串啃。女店主顯然不勝其擾,因此貼出告示:吃完再進!

 
這家店主生意做的很瀟灑。

 
這家買雞翅的牌子不知為何要倒著掛。“已售完”三個字倒是看得真切。

 
 
 
南鑼鼓巷的店家都不準拍照,所有照片都是匆匆在門外拍下的。我發覺如今北京的商場、小區大都不準照。如今的商業保護意識都強了。

 
 
 
 
 
抬頭一看,這家還是個連鎖店呢。

 
 
商品上印一些語不雷人死不休的文字是如今北京商家的賣點。

 
 

 
小茶館很有情調。

 
請問哪裏有廁所?

 
向古跡靠攏,這是趨勢。

 
又是古跡。

 
與南鑼鼓巷交叉的沙井胡同口有一個古色古香的巷史介紹木牌。別看胡同其貌不揚,曆史可謂悠久。

 
再往前走幾步到黑芝麻胡同,發現也有這樣一個牌子。

 
這裏看來很忙,集工會、黨委、社會服務於一處。在抓緊賺老外的銀子的同時,黨的建設一刻不能放鬆啊。

 
南鑼居委會的告示牌。看來工作很認真。

 
另一個與南鑼鼓巷交叉的帽兒胡同。有居民在曬太陽。

 
帽兒胡同的一個大院。

 
這條胡同叫什麽忘記了。

 
胡同裏的磨刀師傅。“磨不磨刀?不磨就看刀!”看來那位女士有點被嚇著了。我這張照片不久就會很珍貴了吧?

 
小巷大戲今晚就要開場了。想起了小時候唱的歌謠:“拉大鋸,扯大鋸,姥姥家唱大戲......”


出了南鑼鼓巷再往西走幾步就到了另一個赫赫有名的胡同:煙袋斜街。

 
細雨中的煙袋斜街顯得有點冷清,但很整潔。

 
煙袋斜街的茶莊。我發現如今北京的小商家生意不見得紅火,但都做得很認真。看這樣精致的小店,有點莫名的感動。

 
煙袋斜街盡頭的銀錠橋是個有名的景點。

 
記得小時候站在銀錠橋上,天氣好的時候可以看到遠處的西山呢。

 
銀錠橋邊著名的烤肉季,去過兩次。一次是幾十年前與女友,另一次是幾年前與父母,印象都很深,但感覺都不太好。

 
後海。

 
什刹海。

 
什刹海過去是天然遊泳場,收二分錢門票。我常去,後來辦了深水證,就有資格遊到水中間的小島上去。遊完泳就花一毛錢買一兜子西紅柿,一路吃到家。

 
如今不準遊泳了,沿岸開起一家接一家的餐館。

 
香港撒尿牛丸?聽起來怪嚇人的。

 
當年一同戲水的小夥伴們今何在?

 
什刹海一號居然是外國館子,前門大街一號也是星巴克。還得說人家財大氣粗吧?

 
雖然細雨蒙蒙,什刹海還是秀麗動人。遠處可以看到鼓樓。

北京,永遠讓人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