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談哈佛女孩 學優則全優?
文章來源: eeaglefly2009-04-28 20:52:09

對美國大學招生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每年春季四五月份是慣常的發榜時節。對於那些暫時未能如願的莘莘學子們來說,這段時間是一段充滿煎熬失望和苦澀的歲月;然而對於那些幸運兒來說,在很大程度上它是輝煌未來樂章的開篇序曲。

相信對於很多國人而言,哈佛大學藉其享譽全球的美譽度,是留學美國的最高選擇。當然其門檻極高,每年能有幸走進哈佛校門的中國人可以說是鳳毛麟角。而傳統中被認為智力相對較差的女生能進入哈佛的則更是鳳毛麟角中之鳳毛麟角,以至於國人為這些罕有的女性精英專門創造了一個詞匯“哈佛女孩”,藉以彰顯這些幸運女孩的獨一無二的榮光地位。我們很少聽到過“普林斯頓女孩”的稱謂,盡管在近幾年《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雜誌推出的美國大學排行榜上,普林斯頓常常力壓哈佛,占據狀元位置。 

中國女性藏龍臥虎,進入哈佛的少則少矣,但時有可聞。每當四五月間,我們都會在報端網上發現一些關於新科哈佛女孩的報道。在對這些幸運兒表示衷心祝賀的同時,筆者也知道,以一些國人含蓄的性格,並不是每個哈佛女孩的事跡都上了媒體。這些沉默的大多數的事跡往往隻在朋友熟人圈中被口口相傳,盡管圈子小,但他們無一例外地,受到交口稱讚和豔羨。筆者的一位朋友的熟人的女兒就是這樣的一位哈佛女孩。

這位哈佛女孩的父母是文革初老三屆畢業生,後來恢複高考後先後圓了大學夢。來美求學後“書到用時方恨少”的感覺依然揮之不去,為了讓自己的獨生女兒享受到良好的教育,不重蹈自己求學的坎坷之路,他們將孩子從小學起就送到了私立學校。其實他們的工資不算高,付完女兒的學費就已經所剩無幾了。於是他們從吃上省,每次隻從中國城超市裏買那些最便宜的蔬菜;從穿上省,隻光顧沃爾瑪特打折的雜牌服裝。然而,對於孩子,他們則從不吝惜,給她吃好的穿好的,標準與那些富裕美國家庭的孩子看齊。他們對孩子的要求隻有一個,就是門門功課要得A。孩子也慢慢領會了父母的心理,隻要學習好,她提其它有關飲食服裝的要求都會被滿足。於是,孩子漸漸地對身著上百美元的品牌服裝視為理所當然了,因為私立學校的小氣候之下,她隻不過在隨大流而已。女孩考上了哈佛,這對父母高興之餘,感覺孩子好像少了些什麽,又開始節衣縮食籌劃著帶她去歐洲旅遊。  

聽完這則故事,筆者不禁回想起幾年前在另一所常春藤名校校園裏見到的一幅場景來。那是九月初開學的前一天,筆者路過一幢本科生宿舍樓前,見一位頭發有些斑白的婦女正在彎腰吃力地從車的後備箱裏拖一個大箱子,她的旁邊站著一位衣著長裙的女孩,正在東張西望,仿佛沒有看見身邊的婦女其實很吃力。筆者開始以為那婦女是女孩家的保姆,後來聽到女孩管她叫媽媽,才知道她們其實是母女。也許在父母的眼中,孩子雖然上了大學但依然是孩子,不忍心讓她勞動,但已經長大的孩子為什麽就能對母親的吃力安之若素呢?

與成就一代名將需要數以千計萬計的士兵犧牲一樣,每位哈佛或其她常春藤女孩的輝煌背後都浸滿了父母們的汗水淚水甚至血水。隻不過士兵們的犧牲可能多少有些心不甘情不願,中國父母們的付出則多是不計代價心甘情願的。筆者的想法可能有多管閑事之嫌:在孩子們視若理所當然若無其事的目光之下,父母們成績惟大的指導思想是否盡然合理呢?

記得小時候看過的革命電影裏,正麵人物不僅往往行為正義,而且形象高大,麵目英俊,是為高大全,正可謂白璧無瑕,完美至極。後來人們漸漸認識到,相貌英俊者也可能成為叛徒,醜男醜女也可能是堅定的革命者,於是銀幕上的形象才不再臉譜化了。推而廣之,如果一個女孩成為了哈佛女孩或其他常春藤女孩,就認為她學優之下其它方麵也優,恐怕對女孩本人也好,對女孩父母也好,似乎並不是什麽好事情。

最後,在對哈佛女孩的衷心祝賀之餘,筆者寧願祈盼自己的以上想法是在杞人憂天。

(謝謝閱讀我的文章。如轉載,請不要忘了標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