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家園淘寶
文章來源: 長亭路2011-08-21 13:32:52



潘家園淘寶

這幾年國內物價飛漲,很多東西比美國還貴,加上航空公司一個勁兒給咱行李“減肥”,買了也帶不回來,所以我回國後越來越懶得逛街購物了。

可有一個地方我非去不可,那就是潘家園舊貨市場。去潘家園淘寶,對我來說不僅是為了購物,也不僅是因為熱鬧、好玩,更是為重溫鄉土情懷,用咱老百姓的話說就是:“接接北京的地氣。”

說起潘家園,老北京的故事可多了去了,其中最吸引人的是潘家園鬼市的故事。

過去潘家園的鬼市是從後半夜開始,天亮就收攤,淩晨4點來鍾就有人進入市場了,此時天還沒亮,人們提著燈籠忽明忽暗、影影綽綽如鬼火一般,說是人影遠看卻更像鬼影,在其間穿梭飄忽不定,鬼市就由此得名。晚清時期,時局動蕩,國之將亡,許多清廷遺貴家道敗頹後無以糊口,隻能靠變賣祖宗留下來的那點家產苟且維生。但是總歸曾經顯赫一時,哪裏放得下架子?於是拿了古董偷偷到街邊擺攤販賣,趁著天亮前半明半暗的光線,買賣雙方說著外人聽不懂的行話,在袖筒裏捏價成交,成了交扭頭就走,絕不戀戰。北京人的麵子可金貴了,躲開熟人做買賣當然是為了麵子。這皇城根兒是官僚世家集中地,破敗的顯貴不少,久而久之,沿襲成市就是鬼市了。

有傳說在鬼市上遇見鬼,人和鬼做起了生意的,還有傳說一位太監在鬼市上終於買到了老佛爺催命要的上好狐狸皮,摸上去還帶著狐狸的體溫,原來是狐仙好心為了救他,剝下了自己的皮賣給了他,讓他去交差。類似的民間流傳還有很多。

  各種關於鬼市的傳說為潘家園平添了神秘感,商戶們樂意傳,遊客們也樂意聽,潘家園成為了京城一景,在現代都市裏保持著古典情趣,這也是潘家園作為文化市場的魅力所在吧。

90年代初,這裏還隻是個雜貨市場,就像美國的“跳蚤市場”,商販全是沿街叫賣。後來漸漸地古玩收藏品成了主流,這裏人氣大盛,成了全國最著名的古舊物品市場。每逢周末,商客雲集,萬頭攢動,客流量達六、七萬人。很多老外也喜歡來這裏,我逛潘家園那天就遇到很多老外,感覺他們對這裏一點都不陌生,熟門熟路的,個個還都是討價還價的行家裏手。

   前幾年潘家園給人感覺挺雜亂的,現在有了分區,變得井井有條起來,賣古舊書畫、文房四寶的地攤,賣古玩、特色工藝品的大棚,仿古家具專賣店,石雕石刻區等。

逛潘家園要趕早,我周六那天一大早就到了。先去露天舊書攤,發現大部分書攤貨色都差不多,且多雷同,賣的無非是毛主席語錄、舊連環畫冊、廉價盜版書之類,沒多大意思。接著又去了字畫攤,買了些宣紙字帖準備帶回來給學生用,還有幾張老北京四合院的水彩畫,也是要帶回來貼在教室裏的。
  
從賣舊書的地攤走進賣古玩、特色商品的大棚,裏麵的店家就多了。有賣陶瓷泥壺的,批發各式珠寶首飾的,賣刺繡、絲綢工藝品的,賣仿古雕塑的,賣文革用品的。我在這裏買了刺繡工藝品,聖誕樹小掛件等,帶回來都是很受歡迎的聖誕禮物。

潘家園假貨多,如果有人說真,可千萬別被迷惑,幹脆說吧,就沒一件真的。假到了這種程度,以至於你若問那賣古董的:“你這些是不是真的?”店主竟然會笑著反問:哪來那麽多真的?人家答得實誠,倒顯得咱問得傻了。

“撿漏兒(指別人看走了眼的好貨,讓你給拾了便宜去)”就別想了,買幾樣小玩意玩玩就行了,順便拿這兒練練眼神兒,逛熟了,東西也都看透了,雖然沒見著真的,但今後隻要是假的一打眼就認識:潘家園地攤貨,絕不會看走了眼。
   
你若問潘家園這樣一個贗品漫天飛的舊貨市場,人氣為什麽還這麽旺?我覺得主要是因為價格便宜,消費者能得到實惠。反正到處都是假貨,還不如索性假在明處,大家心知肚明,也就不去計較。當然人氣旺的另一個更重要原因,是這裏的文化元素吸引著人們去尋找那懷舊情結,很多人逛的是一股懷舊味道和風土、人情,買不買東西倒在其次。

我來潘家園,隻要自己看著順眼、喜歡的就是寶,不論真偽咱就掏錢,圖的就是個樂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