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的石拱橋》——作者:歐琳 (楚雄師院附中老師)
文章來源: 罷了2010-02-07 10:36:48

印象中,很久沒下雨了。窗外這一場雨,下得淋漓盡致。如線的雨絲落到地上都成了散碎的珍珠,順地勢流瀉而去。校園裏漾起了一層薄薄的水霧。透過那霧,一匹精巧潔淨年代久遠的石拱橋出現在我眼前:一個身穿淺紫碎花襯衣,身背竹簍的農家少女正一步一回頭,抹著滿臉的雨水淚水走在那通往山外的的石橋上。橋下是常年嫻淑溫婉的小河,她的身後不遠處,三個頭戴鬥笠小小的身影在雨霧中肅立……   那是我上中學時的一個片段,一直定格在我心深處。我很幸運,出生在一個雖貧寒卻無比溫馨的農家小院。慈祥仁厚的祖母、淳樸平和的父親母親從小對我傾注了無盡的關愛。小學畢業那年,我考上了縣城的中學,離家有很長的一段路。開學那天,父親替我背著行李、柴米油鹽一路把我送到學校,反複叮囑我要用心讀書,尊敬師長,與同學和睦相處。從此,每到周末,便有祖母。父親母親輪番站在村口守望。隻要我一走上那匹古老的石拱橋,就能看到他們的身影,心裏就有一種溫暖漫漫擴散開來,促使我加快腳步向家奔去。星期天的下午,父親總是早早的替我把木柴一節節劈開,細細破好,捆紮停當;母親親自把不多的白米、油鹽蔬菜放進竹簍送我出門,直至我堅決不肯母親才停在村口遠遠的看我前行,直到我消失在橋的那頭。也是從那時候起,我體會到了父母家人對我的刻骨銘心的關愛。逢年過節,家裏有什麽好吃的,家人總要給我留一份,明知道我回家的時候可能變質了、腐爛了。連幼小的弟弟也從不去動父母留下的東西。

   在父母無微不至的關懷中,我初中畢業了,事與願違,原想上中專盡早為父母分擔辛勞的願望落空,我很沮喪。一向話語不多的父親開口了:“孩子,那能事事都如意呢,去上高中吧,你會有出息的”,母親也勸我不要難過,日子還長著呢,去上高中更好,將來可以上大學呢。其實那時候家裏已經捉襟見肘。村裏像我這年紀的女娃早沒人念書了。臨開學的前一周,家裏來了好多人,都勸父母別在讓我念書了,都說女娃臉朝外,念多少書將來都是別人家的,不如省下念書的錢來派別的用場。執拗的父母還是東拚西湊籌了書學費送我去上高中。報到那天,下著茫茫細雨。我執意不肯讓父母相送。背起竹簍,撐開家裏那把唯一的油紙傘,深一腳淺一腳離開了家,走到石橋上回頭看,祖母、父親母親還佇立在雨中,眼淚一下湧出來,抹著滿臉的雨水、淚水,一步一回頭,我再次走出了家人的視線。村口的守望周複一周,月複一月……就這樣一直延續到我大學畢業走上工作崗位。家人的這一份愛像一根長長的藤蔓,無論我走多遠,都牽著我的腳步。藤的中央永遠是是那匹光潔美麗的石拱橋。

   畢業以後,我被分配到一個高寒山區中學任教。學校坐落在一個四麵環山的小山凹裏,環境清新幽雅。隻是條件較差,學校連大門都沒有,我們就住在四麵透風的小木樓上,夜深人靜,除了窗外嘩嘩的小河流水聲就隻有可怕的山風的呼嘯。由於離城較遠,買菜不方便,土豆就成了我們的家常菜。雖有滇緬公路穿過這山凹,交通卻不方便,我們回家得搭乘過路的長途客車或貨車,有時候在路邊等兩三個小時,寒風麻木了身體,也沒搭上車子,回家的次數就少了。而我知道我的家人還在守望,那匹石拱橋不知道又承載了多少深情的目光。我知道在那段初離校門,現實與理想相去甚遠的日子裏,是什麽支撐著我平穩地走過來。那就是家人沉甸甸的愛。以至我慢慢的沿襲了父母的那種秉性;寬厚、仁慈、謙和。對那些淳樸的彝家孩子,我心裏溢滿了溫情,總有一種想關愛他們,幫助他們的熱望。很快我就得到了師生和當地父老鄉親的的認同、肯定。總有那些羞澀的男孩女孩采了一年四季開不敗的山花放在我屋裏。我的小屋便時常飄滿了淡淡的花香。

   那段日子,與我真是不可多得的好時光,幸福、散漫、激情。我要,一定要讓父親母親來分享我的快樂,來看看我這一群可愛的孩子。那個周末很順利的搭上了一輛長途客車,回到那匹熟悉的石拱橋上,忽見村口聚集著很多人,我的心開始狂跳不止。有種預感:家裏一定出了什麽事。回到家,家裏圍滿了人。母親——我所愛的母親靜靜的躺在堂屋正中,臉上蒙著塊白布,我雙眼一黑暈了過去。原來兩個月以前母親就被確診胃癌晚期。一生貧寒平淡卻又堅韌剛毅的母親,為兒女傾其一生的母親為了不讓我擔心一直瞞著我,而粗心的我,前幾次回家明明感覺母親明顯的瘦了,總以為是辛勞所致。母親就這樣走了,沒等我看她最後一眼。母親的去世成了我心口永遠的痛。那次離家,我站在橋上久久不忍離去,身後依然有人在守望,那是年邁的祖母、憔悴的父親、,哥哥和弟弟。從此祖母代替了母親,掂著小腳忙裏忙外,操持家務。周末或月末,依然到村口守望我歸來,依然如母親在時一樣,好吃的東西總要留待我歸來。

     挨近年關的時候,山凹裏下了一場雪,一夜之間沒盡了滿山樹木的崢嶸,隻剩下一個銀裝素裹的雪的世界,學生都回家了,校園裏出奇的安靜,幾個年輕的老師聚在我的小屋裏,邊拷火邊聊天,其中一個撥響了吉他,大家跟著唱了起來,嘹亮的歌聲在雪野裏旋轉。我忘了心的傷痛。那晚,我睡得很沉。夢中又回到了家,慈祥的祖母打開小木櫃,拿出一些花花綠綠的東西往我手裏塞。一眨眼,我卻又站在石橋上,遠遠看去,我家門口鋪天蓋地的掛滿了白紙條,風一吹,晃晃悠悠的朝我飛過來,我一嚇醒了過來,窗外的雪野白得晃眼。一周後回家,很意外的沒見祖母迎在村口,迎接我的是一座新添的墳塋。我剛開始愈合的傷口突然被撕裂開來,一陣揪心的疼痛,淚水奪眶而出。坐做在祖母的墳前,我內心一片茫然,為什麽?兩個我所深愛的人都在我最快樂、幸福的時光中在死亡線上掙紮。在那麽短的時間裏相繼離我而去。一種負罪的心理深深掩埋了我。時至今日,一想起這些,我的心便隱隱作痛。

     今天的我早為人妻,且有一個聰明伶俐的女 兒。時間早已衝淡了我失卻親人的苦痛。繁雜的工作生活使回家的次數更少了,可故鄉那匹光潔的石拱橋依然牽著我,對家人的眷戀總讓我魂牽夢縈。一有機會我便踏上那匹歸家的小橋。依然有人在守望,那是我的父親、兄嫂。默默坐在母親、祖母的墳前,添一把新土,默默梳理我心之哀痛;靜靜地坐在父親的麵前,仔細端詳瘦削但康健的父親,心裏總溢滿了說不出的平和與溫馨。

     每當工作、生活中遇到挫折、困擾,心緒煩亂的時候,我總想起家人,想起他們的平靜、淡泊、自然,想起他們對孩子那一份沉甸甸的關愛,想起他們對鄉鄰的謙和與豁達;想起故鄉那匹曆經風雨依舊光潔清新的石拱橋。心裏便開始釋然,慢慢地溢滿溫馨。從而能夠心平氣和的對待我的周遭,細心嗬護我的孩子,真誠的陪伴那些十七八歲的少男少女成長。允許他們在我的生命裏一路磕磕拌拌,學會尊重、學會自強、學會感恩。

     感謝生活,更感謝我的父親母親,給了我豐富的精神財富,給了我足夠的生存的勇氣與信心。感謝故鄉的石拱橋,教會我外麵的世界無論怎麽精彩,家永遠是心靈棲息的港灣,父母永遠是天底下最愛你的那個人。





              《媽媽留給我一首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