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在文學城中失寵了嗎?
文章來源: 吳友明2019-07-22 18:39:11

前天天我在文學城發了三觀不合怎麽辦?的博文,引發幾位讀者對文學城一些內容的爭論,有人說,文學城“標題黨”泛濫,對現在俗不可耐的人和新聞八卦真的融不進去。有人說,雅俗共賞,青菜蘿卜各有所好,一般人們就是來圖個樂趣。

    那文學城的“文學”呢?文學是不是在文學城失寵?

    在文學城中仍然可以看到很多文學作品,比如海外原創論壇,還有很多的小說散文詩歌發布在博客和其他論壇裏,有心人都可以發現自己喜愛的作品。

    文學作品在首頁中失寵倒是真實。文學作品,尤其是那些長篇連載,往往是上不了城頭的。這怪不得網管,因為長篇即使放城頭,讀者也很少,一般讀者沒有時間閱讀長篇,所以網管以後就不上了。是不是可以這樣說,是讀者失寵了文學,尤其是長篇連載的文學作品。當然,也有的長篇上城頭之後,讀者也很多,但這畢竟是少數。不能上城頭的長篇不一定就水平低,上去的也不一定是水平高。這取決於讀者的點擊,再好的長篇,讀者不喜歡,流量上不了,你隻好回到牆角下,這是很無奈的。

    在快節奏的現實生活中,多數人已經習慣了淺斟低酌的閱讀狀態,喜歡格調輕鬆,可以輕而易舉獲得好心情的文章所打動。其實,能在文學城淺斟低酌,這已經很奢侈了,更多的華人是沒有時間來這裏的,尤其是年輕人。所以,我們來說文學城和年輕人的話題。

     剛剛看到的一篇博文,為什麽華二代不會來到文學城?有人說是文學城老氣橫秋,但是我覺得這不是主要原因。有生老病死就有老氣橫秋,老氣橫秋不是什麽壞事。

    有人說來文學城都是中老年人?但我相信也有不少年輕人。記得我寫了一篇娛樂性博文文學城最?的博主,有位被評上的博主就在他的博文中寫到,是他的兒子告訴他得獎了。還有一位博主的女兒,天天看那些廚藝的文章,從文學城中學習飲食文化的精華。

     這就說明,華二代也來到文學城,隻是他們沒有時間寫文字而已。而我呢?朋友的孩子還上文學城,我的孩子除非我把鏈接給他,他才會看一下。

     我們的後代,有很多是學習自然科學高科技的專業人才,他們的生存壓力很大,要不斷地學習才能跟上時代的步伐,那些專業的書籍就看不完了,哪有時間來這裏淺斟低酌。他們也不是埋在專業裏,該玩的地方一個也少不了,但是不會來到文學城玩。

     我認為,在強調文化多樣性的時代,真正對普通民眾產生廣泛影響的是紀實文學和俗文化。

    先說紀實文學,我的很多朋友,從來不看小說詩歌,要看真實的故事,而不是虛構的。紀實文學要出好作品也是不易的,在文學城裏,就有很多紀實文學作品,隻要它具有人文關懷和審美性就應予肯定。(恕我不能一一列出)

    再說俗文化,俗文化也可能成為雅文化。《詩經》中的“風”是地方民歌,是當時的俗文化,到後世卻成為“高大上”的雅文學。大家都看到《搭錯車》影視劇吧,幾十年長盛不衰,聽了那首《酒幹倘賣無》,多少人為之流淚。

    酒幹倘賣無是一句閩南語,大概意思是說“有酒瓶子要賣嗎”。閩南、台灣一帶收購廢棄的空酒瓶子,再賣到廢品回收站裏賺點小錢的人,都是一邊走街串巷,一邊高喊“酒幹倘賣無”。若有誰家裏有空酒瓶子要賣,就會叫住這收購廢品的人。這是俗得不能再俗的文化,卻感動了千家萬戶。

     俗文化能登大雅之堂,在華人世界中是如此,在文學城也是如此。文學城就有很多類似《酒幹倘賣無》的俗文化在潛移默化著我們,使我們的生活更加豐富多彩。這樣看來,討論文學在文學城中是否失寵這個話題,也就很清楚了。傳統的優秀文學不僅在文學城失寵,在這個社會中都失寵,原因是文學越來越邊緣化了。讓位於紀實文學和俗文化。我們的作者們,他們創作的小說詩歌散文,能在文學城牆腳下立足,就不錯了。

最近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