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話題:“海綿城市”是個什麽樣的城市?
文章來源: kylelong2015-10-10 05:33:39

最近,中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副部長陸克華在北京表示,計劃3年內投資865億元人民幣,建設16個“海綿城市Sponge City”試點。

 

據專家解釋:“海綿城市”,就是通過屋頂綠化、雨水收集利用設施等措施,讓城市像“海綿”一樣,能夠吸收和釋放雨水,彈性地適應環境變化,應對自然災害,做到“小雨不積水,大雨不內澇,水體不黑臭”,同時緩解城市“熱島效應”。通過“海綿城市”建設,將70%的降雨就地消納和利用,是一個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淨化的現代都市。

 

 

 

 

在這樣一個總體框架內,筆者將“海綿城市”理解為一塊海綿上的人類居住之地。而海綿城市”,則是一塊實體外殼的人類棲息之地。導致這兩種城市的差別,就在於雨水的利用。而與這個問題最相關的學術詞匯,就是地表徑流量Direct runoff rate,或者Surface runoff rate)。所謂地表徑流量,是指降水或融雪強度一旦超過下滲強度,超過的水量可能暫時留於地表,當地表貯留量達到一定限度時,即向低處流動,成為地表水而匯入溪流,這一過程稱為地表徑流,而此過程的水量稱為地表徑流量。

 

 

 

 

現代城市的雨水吸收,絕大部分就是通過城市下水道,基本上沒有雨水的儲存係統。雨水的儲存係統,必須包括吸水、蓄水、滲水、淨水等四個方麵。而雨水的釋放與利用,必須通過雨水的儲存係統才可以實現。

 

 

 

 

為了實現雨水的循環收集和釋放,保持地表徑流量基本不變,整個城市必須有足夠的“儲水池”作為一種雨洪的緩衝體係。“儲水池”是什麽?除了城市中的湖泊和河流,還有地下水係統。現在的城市下水道不是“儲水池”,要通過改造,增加蓄水、滲水、淨水等功能。另一個比較大範圍的“儲水池”,就是城市的綠地(包括公園和綠化帶),較多的綠地才可以打破城市的實體外殼”,讓更多的雨水不至於導致內澇海景,而是流入地下。但僅僅有綠地還不夠,綠地下麵還需要建立一套雨水的循環收集和釋放體係。同時,要控製城市地下水的無節製的攝取和利用,否則,會導致地陷。

 

 

 

 

“海綿城市”規劃給城市居民帶來的益處。主要有4個方麵:城市房屋屋頂的綠化與美觀、城市灰塵和熱效應的大大減少、城市空氣質量與市民呼吸道疾病的大為改善、城市用水緊缺得到極大緩解。

 

 

 

 

最後對比一下海綿城市”“海綿城市”的不同。

 

傳統的非海綿城市建設模式,處處是硬化路麵。每逢大雨,主要依靠管渠、泵站等“灰色”設施來排水,以“快速排除”和“末端集中”控製為主要規劃設計理念,往往造成逢雨必澇,旱澇急轉。

 

現代的海綿城市建設模式,就是能夠像海綿一樣吸水的城市。這樣的城市,能夠最大程度地留住雨水。具體來說,就是在城市小區裏布置若幹地塊,用吸水材料建設,作為海綿體,平時是市民的休閑公園,暴雨的時候就作為蓄水的地方。無論是泥地、草地還是樹林、湖泊,都能吸收大量雨水。這樣,可以把水消化在本地,避免匯集到一起形成洪水。當大量的雨水都被海綿體吸收之後,城市的積水也就無從談起。那些被海綿體充分吸收的雨水還可以再次利用,如澆花、洗車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緩解水資源緊張局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