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哲理99條(第二輯)(51):道德飆車是浮躁社會中的病態
文章來源: kylelong2014-09-23 16:13:15

    道德,是基於承認和保證人類社會存續的理念,旨在限製或倡導人們行為的規範。也可以說,道德是初始的具有柔性特征的法律,是依靠社會輿論、風俗習慣和良心指導和約束,可以用善惡標準進行評價的個體和社會意識;是社會意識形態長期進化而形成的一種製約,是在一定社會關係下,調整人與人之間以及人與社會之間關係的行為規範的總和。

 

誠然,道德可以在一定條件下使人放棄暴力,可以在一定條件下使人放棄權力,可以在一定條件下代替法律;另一方麵,道德還可以讓人們的心靈得以寧靜,讓整個社會回歸自然與和諧,但道德卻不可以讓戰爭、暴力或權力消失。恰恰相反,在某些情況下,道德卻讓一些人產生極端思想,這就是道德飆車。

 

所謂道德飆車,就是用道德過分地去要求他人,把道德變成一個絕對的標準,致使將道德過於強化。道德如果像飆車一樣,飛得太快,實際上就違反了通常的人情世態,也容易把道德看作是世界上唯一的標準,並站在這個角度來批評一些現象,過度苛求於人。這個道德飆車,就是違背了“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道德底線。

 

雖然目前社會中的輿論空間很大,言論也是自由的(尤其是倍可親),但理性探討問題的習慣卻還沒有形成。產生這種問題的關鍵,就在於我們當前這個社會的浮躁。尤其在網絡中,由於在網絡上不用真實署名的原因,使得一些網民可以隨便猜測,隨便評論。網絡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麵它可以對輿論監督的提高,公眾信息的獲得起到巨大的作用。但另一方麵,一些道德上的發泄則會因為網絡這樣一種無限傳播的載體而升級。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會有很多挫折和不愉快,也會並通過發表言論的方式發泄出來,這樣是不夠理性和客觀的。

 

在本文開始的道德定義中,談到一個“善惡標準”。這個標準,就是區分道德飆車和道德約束之間差異的準則。客觀、理性是道德評判的尺度。隻要防止將道德觀簡單化、刻板化、僵化,考慮道德觀念的複雜性和可變性,就不會產生負麵的效果。既要嚴格批評,也做到全麵和謹慎。我們不能要求每個人都變成絕對理性的動物,但是必須明白:道德監督的底線,就是“嚴以律己,寬以待人”。一些人往往要求社會過嚴,要求自己卻過於寬鬆。隻有對己嚴格,許多社會問題才能改善。在批評別人之前,首先要捫心自問。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推己及人。一些人對社會、對他人嚴,對自己反而是放縱,這就是道德飆車。

 

幾年前,杭州富家子鬧市飆車的後果,是十分悲慘和不幸的。在社會上或網絡中,如果對待他人的道德要求過度膨脹,就會變成一種極端的道德律令,從而不能考慮到人性的複雜性,這就是“道德飆車”。同時,這種社會行為也會容易變成偽善,過度地強調道德會對人造成一種傷害,也就成為一種“道德暴力”。如果沒有道德問題,那就是道德飆車;如果有,那就是道德上的客觀要求。道德上的要求和約束永遠都需要,但這種約束不能簡單地變成對私生活的揭秘,對人過度苛刻的一些要求。要謹慎地區分道德飆車和道德約束之間的差異,我們不能把道德上的批評都變成道德飆車。有道德而不飆車,才是我們所應該追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