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文化漫談:中性詞?貶義詞?
文章來源: kylelong2009-10-23 17:12:13
        閱讀使人智慧、開心,所以有很多人喜歡閱讀;但讀者閱讀文章,還是具有選擇性的。語言文字中,大家使用的詞匯隻有三類:褒義詞、貶義詞和中性詞。如果讀到褒義詞多的文章,大家心裏特別舒服;如果讀到貶義詞多的文章,估計還沒有讀完,就放棄了,扔進垃圾桶。但是,如果讀到一篇很有吸引力標題的文章,其大量使用的是中性詞,就會引發自己思考,從而獲得智慧以及快樂。

        褒義詞的定義就不用說了。貶義詞的定義:是詞義帶有貶斥、否定、憎恨、輕蔑感情色彩的詞。貶義詞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中可以帶上褒義。中性詞的定義:是不帶褒貶感情色彩的詞,根據語言表達的需要可以用於好的方麵,也可以用於壞的方麵。以下簡單列舉一些中性詞和貶義詞:

        幫手(中性)--幫凶(貶義)

        策劃(中性)--策動(貶義)

        幫助(中性)--唆使(貶義)

        集權(中性)--專製(貶義)

        瘋狂(中性)--狂妄(貶義)

        利用(中性)--盜用(貶義)

        謀略(中性)--詭計(貶義)

        悲觀(中性)--頹廢(貶義)

        不周(中性)--愚蠢(貶義)

        不雅(中性)--粗魯(貶義)

        觀察(中性)--窺視(貶義)

        自信(中性)--自負(貶義)

        涉及(中性)--染指(貶義)

        申辯(中性)--狡辯(貶義)

        摘錄(中性)--抄襲(貶義)

        我們大家對於事物的很多觀點都不盡相同,就會有不同的描述或表達。假如大家都是用褒義詞來寫文章,你好我好大家好,沒人有缺點錯誤,這顯然是不利於社會進步的;假如大家都是用貶義詞來寫文章,那這樣的社會還有和平、和睦與和諧的日子嗎?當然,有人持這樣的觀點,好的就是好的,就用褒義詞;壞的就是壞的,就用貶義詞。但事實上,好與壞是相對的,更重要一點,就是每個人看問題的角度不同,在很多情況下,很難把握好與壞。因此,筆者建議:當你不能確定自己的觀點時,盡量使用中性詞,而不要極端。

        當作者使用中性詞時,作者的心態是平和的、理性的、溫和的、快樂的,同時,作者自己也會從寫作中獲得智慧與認識上的提高;當讀者閱讀這樣的文章時,感覺也是平和的、理性的、溫和的、快樂的,即使有值得探討的問題,也不會導致“網罵”的發生。

        貶義詞和褒義詞正好相反,往往成對存在,但不是所有的詞匯都有這種對應,也不是所有的詞匯都有中性詞。怎麽辦?一個簡單辦法,就是使用“不”、“欠”、“非”等修飾詞,或者使用程度副詞,比如“過於”、“略微”、“稍微”等等,對褒義詞或貶義詞加以否定或肯定。這樣的文章,閱讀起來比較順口,既給了別人思考的空間,也給自己留有餘地。表麵上看來,是一種圓滑,實際上是筆者提倡的中庸之道。

        有人會覺得,這樣的建議就是限製了自己的自由與人權,完全不能發揮自己的思想,不能想說什麽就說什麽。的確如此!世界上沒有絕對的“人權”與“自由”,任何人都不可能“想說什麽就說什麽”。中國大陸文革期間,很多紅衛兵的言行,就是自由與人權?當今世界,美國入侵伊拉克和阿富汗,就是自由與人權?在網絡中“人肉搜索”,然後到別人家裏幹擾人家正常生活與工作,就是自由與人權?很顯然,妨礙他人自由的“自由”,不是真正的自由!妨礙他人人權的“人權”,不是真正的人權!妨礙他人民主的“民主”,不是真正的民主!因為我們大家都生活在同一個地球村,大家有著不同的生活習慣和文化背景,有著不同的思維方式、宗教信仰和意識形態。唯有“多元”、“理解”、“包容”、“中庸”,才能確保地球村的和平、和睦與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