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的美食(一)
文章來源: mycereal2008-11-21 08:33:18

mycereal

家鄉的美食很多,很多,但叫得上名字的不多。不象北京,有全聚德烤鴨,驢打滾,豌豆黃,滿漢全席,還有別的數不勝數;西安也很有特色,除了有名的羊肉泡饃,還有寬得象褲帶的麵條,大得像鍋蓋的鍋盔。蘭州有正宗的蘭州拉麵;天津,有狗不理包子,十八街大麻花。其他的,我就不一一列舉了。

關於北京的菜,我最稀罕的是這兩種食物的名字。關於驢打滾的笑話,我就不重複了,大家都知道了啊。豌豆黃,我還沒有問過老公它是什麽樣子的,心裏以為,是一種蔬菜,但又想到了槐樹花。一串串的雪白的清香的槐樹花從樹上摘下來,可以清蒸。後來,在誰的博客裏看到豌豆黃的照片,我才恍然大悟,原來是一種淡黃色的糕點。

以前也有人問過我,你們家鄉有什麽地方菜?我絞盡腦汁地想了半天,回答說,沒有。我是真的不知道。其實是我對徽菜了解不多。在上大學之前,很少下飯店,家裏的菜,和別人家一樣,不辣,也不放糖。後來 80 年代後, 90 年代初期,大街上的飲食越來越豐富,從外地引來一陣一陣的流行風,象烤鴨,童子雞,羊肉串,飯店也是雨後春筍一般地出現,東北的大骨頭,湖南的口水雞,四川的火鍋,廣州的粵菜,還有餃子宴,麻辣燙,等等,喜歡到外麵吃的人也越來越多。

剛才在網上研究了一下徽菜,說它的風格是“ 清雅純樸、原汁原味、酥嫩香鮮、濃淡適宜,並具有選料嚴謹、火功獨到、講究食補、注意本味、菜式多樣、南北鹹宜的共同特征。 ”從我這幾十年的家常飯,和工作後在當地下了無數的館子(一大半是參加朋友或同事的婚禮酒席)的經驗來看,的確是有“清雅純樸、原汁原味、酥嫩香鮮、濃淡適宜,菜式多樣、南北鹹宜”的特點,一句話來總結,就是“居中”,中和了大江南北的口味,不偏不倚。咳,吃了這麽多年的徽菜,真是“不識廬山真麵目,隻緣身在此山中”。但我現在又揣摩著,估計這一股四川菜的辣風多年來席卷了大江南北,大家都無辣不歡了,我們那裏的菜,也該越來越辣了吧。

好,羅嗦了半天,就是介紹一下背景常識。現在該正二八經地回憶回憶了。

我媽媽的家常飯做得很香,很美。雖然她做了很多的美食,但我不先說那些雞啊魚啊的好吃的東西,那些怎麽做都好吃;平淡中見真情,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她做的饅頭。我媽媽是很南邊的的南方人,一個非常山清水秀的地方,她從山溝裏,一下子考到北京的一所名牌大學(但不是北大,清華),名字裏又帶一個“鳳”字,人又好,又有才華,我一直覺得她就像是“山溝裏飛出來的一隻金鳳凰”。

我媽媽在大學裏和同學一起包餃子,才第一次見到餃子這個東東。別的麵食也是初次見識。大學畢業後,和我爸爸(她的同班同學)一起分配到我們這個北方的小城市。這裏早上,晚上都是以喝稀飯,吃饅頭為主的。我媽媽很快就學會了做麵食,每三天就蒸一大鍋饅頭。她做的饅頭,不管是圓圓的,方方的,都是那麽的整齊漂亮,白白胖胖的,我在想象中用手摁一下,一個酒窩,就像是美女的笑 靨。她做的饅頭,和棉花比,棉花太軟;和白雲比,白雲太飄;和白玉比,白玉太硬;和白糖比,白糖太甜,因為她的饅頭又軟和,又有韌性,帶著一股淡淡的香氣,吃到嘴裏,又甜滋滋的。她做的饅頭和外麵買的饅頭是無法比的,一個在天,一個在地。

媽媽也經常蒸包子,小時候的豬肉比較精貴,以炒菜為主,做包子的時候,開始常是用肥豬肉練出來的油渣子,脆脆的,和蘿卜絲,粉絲放在一起,這樣的蘿卜絲包子,太香了,每次她做包子,我和妹妹都高興地在家裏走來走去,等著鍋裏的包子蒸好了,可以吃了,有點過節的意思,其實,家裏也是經常過節的。這樣的包子,我小時候一次都能吃三個,四個,有點武鬆“三碗不過崗”的意思。後來條件好了,包子一般放的是真正的豬肉了,以後也做過別的花色,象雞蛋豆腐韭菜包,甜豆沙包,但我最想念的是最早吃的那種蘿卜絲油渣子包。

我前段時間打電話給我媽媽,說起她蒸的包子,我說,小時候那種用油渣子做的包子好吃。媽媽聽了說,“那有什麽好吃的。”她的意思是那個沒有營養。雖然現在大家都不蒸饅頭了,都在街上買了,她偶爾還蒸一兩回包子給小輩們吃。

時光拉回幾年前,我下麵又說的是烤羊肉串和牛肉粉絲煲。

不知什麽時候起,大概是十年前吧,羊肉串開始流行起來了。我有時也吃,但不上癮。羊肉串的肉,其實以肥肉居多,但不肥不好吃,切得很薄,有時候一串甚至就放一片長長的肉,放在火裏拷,茲拉茲拉地往下滴油,再刷上孜然粉,辣椒粉,做的人會烤肉之前問你要辣的還是不太辣的。吃的人是很過癮,烤肉的人是整天地煙熏火燎地啊。串肉的用鐵釺子居多,我開始吃的時候很小心,一怕戳到自己的嘴巴,二怕燙著,三怕太辣了。後來很快就知道了,一杯酸奶在手,另一手拿羊肉串,辣的時候喝兩口,很爽。

後來我家附近的幾棟樓之間的小路上有個下崗女工開了一個烤羊肉串的攤子。她的手藝好,人和善,擅於和顧客閑談兩句,態度不卑不亢,和藹可親。所以,她的生意很好,天天都圍著很多人在那裏吃。開始她隻有一兩個桌子,後來場麵越來越多,桌子越來越多,放不下了,都快延伸到我們家那邊的樓。後來她還雇了一個小工,幫她一起烤肉。每天從中午 12 點鍾,到晚上 9 ,10 點鍾,她就在那裏忙忙碌碌, 風雨無阻;下雨了,有一把大黃傘擋住。我對她很有點憐憫,她的生意好,我也為她高興,但是也不喜歡她常年來製造空氣汙染,天天濃煙繚繞的。

我的鄰居女友 D 是這個拷羊肉攤的常客,她那時還沒有結婚,吃住都在父母家裏,據她說,她的工資一大半用在了旅遊上來,其它的,我猜,有一部分是進她的肚子的。她下了班,就站在那裏大把大把地吃,有時候我出來,遠遠地看到她,她朝著我揚揚手,有時候我也跟她一起吃,一起聊天,一起換地方,躲避那隨風向而轉來轉去的從攤子飄來的嗆人的濃煙,她後來和這個女老板熟了,就經常買了回家吃,晚上再把鐵釺子送回來。她有點上癮了,我想到。

去年我也用這裏的烤箱做了一次烤豬肉串(因為老公不吃羊肉,嗬嗬),按照私房小菜的菜譜。味道還行,但是烤了最好立刻吃,不然就硬了。當然和想象中的羊肉串是沒法別的。 做了整整兩大盤,加上別的菜,請了一次小客,客人們還挺喜歡的,我也很高興,不虛此“ c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