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文論武之文明複興(一)
文章來源: 井底望天2010-02-15 23:50:58

 

前麵談到當滿清勢力入關的時候,其實是麵臨著江南士大夫階層的不合作態度。而當時的滿族統治集團,知道打下江山容易,但是如果搞不定這幫書生們,那麽想坐穩江山,那可是難上之難。

那麽在滿清軍隊還沒有殺下來之前的明末,這個時候的江南的讀書人,是處於什麽樣一種狀態呢?

那種狀態,可以用一句詩來概括,叫做“無事袖手談心性,臨危一死報君王”。不過說真格的,當東北的朝廷軍閥們苦苦抗拒滿清八旗精銳的時候,江南富庶之地,對多交點軍費,就是“遼餉”頗多不滿。可是到了清軍殺到揚州城下的時候,隻好自己起來抵抗了。

當然真正一死報君王的讀書人,還是比較少,大多數的抵抗基本上是一種消極而不合作的態度。那時候中國知識精英分子們的小日子還是過得比較紅火的,大家在江南一帶,飲酒作樂、品茶賦詩、青樓調笑,也是日子過得很充實的。

雖然酒足飯飽之後,有時也談幾句國事,發幾句牢騷。可是眼看著皇太極和多爾袞,在關外勢力日大,統一了滿洲和蒙古各部勢力。而李自成和張獻忠,也在川陝湖廣橫行無阻。人家在江南仍然是日日笙歌、夜夜豔舞。即使在北京陷落,崇禎上吊,南明建立之後,江南讀書人的大派對還是繼續上演,甚至比以前規模更大。

既然讀書人這麽喜歡泡妓院,那麽青樓故事,關於妓女的浪漫情懷,自然就成為大家最感興趣的時尚了。這個時候比較影響大的一個妓女故事,是一位叫董小宛的佳麗。和一個名士才子冒辟疆的愛情故事,讓不少知識分子們擊節感歎。

這個發生在明末的妓女故事,不由讓俺想起了南宋時候的另一個故事。那時候南宋,和南明一樣,也是被人家女真族一路驅趕。不過那時候,出現了一個名妓女,叫做梁紅玉,和她的丈夫韓世忠在黃天蕩大戰金兵。

因此雖然說南宋最後還是亡在蒙古之手,但是最起碼在十來萬金兵的衝擊下,還是站穩了陣腳,在東南一隅偏安了150年。可是南明,則是昏天黑地、忙於享樂,文官賣官私肥,武將擁兵自重結果在清兵剿滅了大順軍之後,南下一年之內,南明王朝就灰飛煙滅。

比起人家南宋,還有不少軍民選擇了自盡,崖山一戰之後,效忠南宋的人們跳海自殺,水上浮屍一片。而南明的這些知識精英,大部分都是沒有太大的作為了。

後來孔子的第N代孫子中,出了一個文學家叫做孔尚任,寫了個劇本,叫做《桃花扇》。這個故事裏麵也描述了另外一個名妓女的故事。這個妓女的名字是李香君,在秦淮河的笙歌宴樂之中,聽到了一個叫做侯方域的書生的一句“商女不知亡國恨”的感歎,插了一句嘴,說到“不知亡國恨的,豈止是商女!”

於是一段淒美和激情的愛情故事立馬展開。這個曾經為東林黨人的侯方域,在南京重新組織複社。複社這個組織,創建於天啟四年(公元1624年),主要是當年江南的一些讀書人,以明朝文學家張溥為主,和張采等11人,組織了一個團體,以“興複古學“為號召,在一起談讀書和評政治。

其實複社這個團體,政治主張比東林黨要溫和不少,不過仍然卷入了與閹黨的黨爭之中。結果就是在明朝滅亡,南明在南京重建的時候,大家不是忙於搞統一戰線、團結抗戰,而是繼續黨派鬥爭。當時曾經是東林黨中的一員,後來因為被黨內同僚趙南星阻擋升不了官,一怒而改投閹黨的阮大铖,在南京招募勇士抗擊清軍,企圖聯絡複社人士,被人家一頓臭罵給擋回來了。

當時阮大铖聯絡侯方域,送來的禮物被人家李香君堅決退回。後來阮大铖出任兵部尚書,也忘了什麽叫國難當前,團結抗戰,而是趁機報複舊恨。於是侯方域隻好逃到了史可法那裏,李香君被人逼嫁,一頭撞在柱子上,血濺扇子。於是有讀書人把這個血扇子畫成了桃花,因而得名桃花扇。

南明滅亡後,李香君出家。而侯方域在揚州城破之後,也逃了出去,找到了李香君,出家學道。

當時這個戲曲在清朝初年是轟動一時。因為故事淒美,而對國破家亡的曆史場景描繪得非常真實,清朝皇帝康熙專門找人,向作者孔尚任要來了劇本挑燈誦讀。讀到動情之處,看到南明朝廷荒淫無恥、貪圖享樂的場麵,康熙帝不由頓足:“弘光朝廷,就是不想滅亡你,也沒有選擇啊!“

後來這個故事,在1930年代的中國重新引起人們的注目。著名劇作家歐陽予倩把孔尚任的結尾給改動了一下,不是逃離揚州的落難公子侯方域找到了李香君,而是一位穿著長袍馬褂、留著馬尾辮子的翩翩公子侯方域出現在了李香君的眼前。

其實這個改動並不是沒有緣由,因為後來侯方域在家鄉河南,出來參加了順治皇帝為了搜羅知識分子而快速恢複的科舉考試。但是歐陽予倩的改動劇本,很明顯是指向了當時的另一位翩翩公子汪精衛老兄。

想一想精衛老兄真的是生不逢時。他在年輕的時候,是一個勇敢的愛國誌士,曾經以身赴險,差一點因為刺殺清朝攝政王載灃而死。在監獄中等死的時候,小汪曾經寫出了“慷慨歌燕市,從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這樣一等一的豪邁詩篇。後來在審判當中,清朝的肅親王善耆(就是著名間諜川島芳子的老爸)因為仰慕汪兆銘公子的人品和才華,免除了他的死刑。而肅親王因為其祖先豪格,是皇太極的長子,本來應該繼承皇位,因為叔父多爾袞反對,所以讓給了九弟福臨,成了後來的順治皇帝。所以應該算是清朝皇族裏麵說話有分量的人物。

當時汪精衛在日本入侵的早期,還是堅決抗日的。可是因為他自己指揮不動國民黨的隻聽老蔣號令的部隊,又失望於雜牌軍閥的無能,對抗日的前途頗為悲觀。因此在那種國難當頭的大環境下,思想產生動搖,認為可以通過和平談判來爭取中國利益,是導致他後來成為了大漢奸的主要原因。

不過如果當年日本人,可以在東北提前發現大慶油田,從而避免為了能源供應和美國攤牌,而導致了太平洋戰爭,那麽中國的抗日鬥爭確實就會艱難許多。那麽像汪精衛這樣的人,成為洪承疇和吳三桂,當然就會有不少。其實以汪精衛的才華和人品,要是放到了今天,可能不一定成為賣國賊。也許一定要賣國的話,在中國今天的知識分子氛圍中間,拿個諾貝爾和平獎一定不是難事,也會被不少人尊稱為中國的良心了。

那個時候,民族危亡、國家積弱,除了一幫不知天高地厚的共產黨人,比如說從四川跑到東北的趙一曼,從河南跑過去的楊靖宇等等,雖然出身於大富之家,不愁吃,不愁穿,為了國家和民族而獻身,那些身居高位,如汪精衛等人,是無法也不知道群眾路線的強大。

在看到日軍強大實力,抵抗力量如卵擊石的時候,產生悲觀情緒,是可以理解的。當年可以看清形勢,不為暫時困難而嚇到,是毛澤東這樣的一等一的大豪傑,才可以看到持久戰這樣的勝利法寶。可以依賴於發動群眾,依靠屁民力量,喚起工農千百萬來抗戰。而又可以忍辱負重,主動和曾經對自己舉起屠刀的蔣介石合作,而不是像當年的東林黨和複社人物們,仍然堅持內鬥,這都是當年中國人民後來贏得了抗日戰爭勝利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