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政治經濟展望之二:中美博弈(五)
文章來源: 井底望天2010-01-29 00:26:37

 

穀歌事件當然還有經濟之外的戰略上的意義,這個可以從希拉裏的“網權大於主權”的新美國主義宣言裏看得出來。

其實希拉裏關心的並不是其他國家的網民們到底有多少網權,而是如何利用美國在文化上的強勢,對世界主要對手國家進行洗心運動。

為啥要進行洗心運動?因為根據美國的戰略學家們的看法,比如說布熱津斯基等人,一直都認為如何在文化上樹立霸權,就是所謂可口可樂迪斯尼帝國主義意識形態,是統治地球的最好武器。

今天的美國,基本上走的是英國的霸權道路,就是美國戰略學家馬漢在其著名的“海權論”裏提出來的,就是利用強大的軍事力量,控製世界上所有的關節要點。

美國在日本的駐軍,基本上同時壓製日本和中國,而在德國的駐軍,則是壓製俄羅斯和德國。其他的主要關鍵點,東北亞的韓國,地中海的南歐諸國,能源要地的中東,都是美國的主要棋子布點。

這樣的做法,使美國在海外駐軍超過30多萬,基本上和古代的羅馬帝國相似。

這樣的靠硬實力的駐軍,雖然對維護美國國家利益很有好處,但是其成本也比較高。另外一種做法,就是學習英國人的手段。當年英國人,以文化意識為主導,在各個殖民地大力培育XX英國人,讓大家覺得英國的那一套,就是天上唯一,地上無雙。

英國人的法子,導致了區區的幾千人,在1914年,就搞定了4億的殖民地人民。當然因為印度那一塊的人民天生特別逆來順受,但是去掉了印度人民,你也不得不佩服英國人的手段。因為在這些殖民地的人民心目中,尤其是所謂的精英人士中,建立了英國文化的先進性這個強勢地位,就讓英國人不需要依賴太多的軍事力量,而讓帝國運作的成本降低。

其實看一看今天的香港和新加坡等地,張口就以自己為英國人而自豪的殖民地精英身份自居的人,還不少呢。美國可以在1953年的伊朗,順利地搞一個政變,和伊朗英國人,尤其是控製各類英文報刊的人士,大力造勢支持分不開的。這些伊朗英國人,以言論自由為借口,散布當年民主選舉出來的伊朗總理穆薩德為同性戀的謠言,挑動宗教意識濃厚的伊朗各部族起來鬧事。而且各類政府的政策,都被這些“自由”媒體醜化,到處惹起民憤來挑戰伊朗政權。看一看今天中國的各路媒體的作為,其實和1953年的伊朗頗有相似之處。

要知道,當年美國中情局可以在中美洲和南美洲發動一係列的政變,光靠手下支持的幾個軍閥是成不了氣候的。真正可以造成影響的,還需要那些國家的知識界精英的強力配合。但是要達到這個效果,就必須有一大幫精英接受人家的洗心運動。

洗心和洗腦是不同的。洗腦,是人家用一種意識形態在你的腦子裏,進行基礎建構(英文詞叫做framing),令你隻會按照人家設定的思維方式思考,和以人家的價值準則為行事依據。

但是這些都還是一種理性的思維。就是說接受洗腦的人,比如說俺們不少美國的華人,本意上還是希望中國強大和人民過上好日子。不過因為被洗腦的緣故,在他們的思維裏,大概隻有美國這個唯一的陽光大道可以仿效。

而洗心則不同,而是讓被洗之人開始對美國,和美國的任何事情,充滿了感性的熱愛。因此看到美國出現任何問題,比如說卡崔娜台風襲擊新奧爾良,就會自動出來為美國政府的援救不力進行辯護,大談新奧爾良的黑人們,如何如何差勁,要自食其果。

被洗腦的人,雖然認為美國確實是為了民主而出兵伊拉克,但也會為伊拉克人民的苦難而生惻隱之心。可是被洗心的人,則會大喊“俺是今夜美國人”,要死也死在美國的精確導彈之下,才不枉此生。

如果看一下香港,就可以知道這種洗心的方法,可以到了人們完全無意識的地步。比如說香港的非基督徒們,平時又是拜車公,又是拜黃大仙,結果到了聖誕節這個宗教節日,可是真心實意地從內心歡慶。還有就是不管是誰,個個從小都起一個英文名,還每次奇怪為啥俺們這些在美國生活的華人,怎麽不取英文名呢。

這種有意識和無意識宣揚美國文化,在今天的中國大陸,也風頭頗勁。比如說在香港人想靠鼓吹美國文化的迪斯尼樂園,來圈人家珠江三角洲人民的銀子碰了壁之後,上海仍然興起的迪斯尼樂園,就想著在鼓吹美國文化的時候,圈長江三角洲人民的銀子。這種做法,和韓國人要搞的環球影城,鼓吹美國文化來圈環渤海圈人民的銀子一樣,都是在為美國增加影響力而努力。

剛剛出現的張家界的改名風波,因為電影《阿凡達》的原因,把中國文化意味濃重,充滿道家風韻的乾坤一柱,改名為基督教韻味的哈裏路亞山,基本上和雲南中甸改名香格裏拉一個樣。這種努力在中國推廣美國文化的做法,將來一定會讓中國社會為此付出很高的代價。

在這種文化殖民的氛圍下,最後出現的結果,就是不少受其影響的中國人(不是那些今夜美國人之中國人),會自覺不自覺接受西方的美國文化是一種比中國文化更高級和更先進的文明,然後自己不由自主地對自己的行為進行調整,以滿足來自美國的各種利益要求。

而且每當美國政府和中國政府、美國公司和中國公司、美國人和中國人,因為各種不同的利益衝突而造成糾紛,這些人就會自然而然的選定方向而站,然後拿出一些所謂的“我愛祖國,但更愛真理”,“我愛中華,更愛世界”等等說法出來。

這樣的思維和行為方式,在314的時候,俺看到了。在75的時候,俺也看到了。在哥本哈根會議期間,也不少見。而剛剛發生的穀歌事件,也沒有令俺吃驚。

當年俺曾有一個機會,走遍了不少歐洲的國家。在很多國家,比如說西班牙,俺看到了不少未成年的少年穿的不是皇家馬德裏和巴塞羅那的球衫,而是芝加哥公牛、達拉斯牛仔、紐約揚基的球衫。街上遍布的是好萊塢大片的廣告,和傳出來的美國流行Hip Hop音樂。

唯一的例外是法國。那裏倒是看不到多少美國文化殖民的現象,在城市的大型廣告牌上,也看不到好萊塢的大片宣傳,反而看到法國自己的大片《礦工》。如果說法國人有什麽值得中國人好好學習,

他們那種對自己的文化的愛戴和自豪,對作為法國人的自尊和自信,對外來強勢的文化帝國主義的抗拒,都是非常不錯的。

如果不是因為這種文化自信,那麽讓中國人趨之若鶩的LV手袋了,香奈兒香水了,大概都不會產生了。

文化上的中美博弈,現在看不出中國有醒覺的現象。而另外一台博弈大戲出台,就是中國剛剛成立了由溫家寶總理掛帥的國家能源委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