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麵楚歌之中國篇 中國發展之大變局之四
文章來源: 井底望天2009-04-19 16:42:23

 

俺的這幫兄弟們提出的概念,就是HaSHome as Service,是把房屋建設當作一種提供給社會的商品服務,而不是現在的房地產那種作為投資增值和投機炒作的工具。

首先就是這種房地產模式,並不是要取代現有的以富人和高收入中產階層為對象現存房地產業,而是要彌補現在的房地產市場,忽視的低收入和中等收入的城市中產階層。這個模式的立足點是把這個階層的用房需要,從受到投機資金衝擊的商品房運作中剝離出來,而是注重房屋的實際居住質量(不是那些毛坯房),房屋的個性化特色,真正的以住房來構建社區,把整個居住融入社區文化的一部分。

把一個房屋產品當作服務,其著重點在於一次性購買,立足於如何為消費者提供充分的產品享受,同時為提供服務者帶來穩定收入。這個模式,基本上可以杜絕把房屋當作財富性商品而依靠炒賣快入快出,一方麵無法提供足夠的合理價位住房給需要的人們,一方麵又把大量社會流動資金綁在空閑的房子裏。

著重房屋服務,效法瑞典的宜家的個性設計,不是簡單的提供一些樣式醜陋,大規模製造毛坯房而不考慮社會文化的地產商運營方式,而是采取從房屋個性化設計,綠色建築理念(把太陽能和節能設計進去,讓未來能源使用變成房價一部分),到社區管理和相關服務,一體化,另購房者可以真正的享受到高品質的住房生活。

在價格上這些住房,應該考慮到一平均收入的5-7年作為一個準繩,讓人們可以負擔起這種房屋。以北京為例子,如果一個家庭的夫婦收入為每月5500元,那麽年收入就是66000元,對應的一套90平方米住房,是33-46萬,就是大概3600-5100元一平米。當然,在較低收入的城市,就需要向下調整。

這個價格目標可不可以達到?在房屋費用中,基本是三大塊,一個是土地費用,一個是建築費用,一個是各類稅收。在中國建築費用還是占小頭,因此如果政府隻要給予一定的土地優惠、稅收優惠和政策扶持,以“經商為民”的民間資金為發起種子,調動社會力量,這個模式,就能成為一種穩定無風險,又具有可持續發展的適當利潤的行業。它比目前政府主導的經濟適用房和廉租房製度更加靈活,在製度創新上反應比較靈敏。

最近的英國《經濟學人》雜誌有一篇關於中國經濟的文章,算是一改西方對中國經濟的誤解,開始明白了中國經濟發展中的真實麵貌。

和海外通常的觀點不同,這篇文章認為中國的經濟下滑,不是完全由美國金融危機帶來的出口下降引發,而是起始於2007年的房地產下跌和相關的建築行業的萎縮。全球需要的崩潰隻是第二輪打擊。這個觀點認為,中國經濟對出口的依賴沒有海外學者相信的那麽大。雖然中國經濟GDP40%是出口相關,但由於大部分原料和半成品進口,出口附加價值隻占18%,而出口行業雇用的勞動力占全部勞動力的10%都不到。

其實網上的兄弟,如老廣曾經對中國的GDP構成和消費結構分析,得出的結論是中國不是一個出口導向的經濟,而中國人的消費占經濟比重,和美國人消費基本相似(如果扣除了美國人的醫療,教育和住房)。隻不過這個看法從來沒有被西方經濟學界認可而已。

這種看法表明了,中國政府是有能力通過國內需求來帶動經濟發展。但是要解決的就是如何恢複建築業的活力,因為農民工失業的一半是來源於建築行業。

可以要解決這個行業的萎縮,光是靠政府的經濟刺激計劃,通過高速鐵路,公路等等,就可以做到的。還必須依賴於房地產業的恢複活力。而這個脖子基本上現在是被中國的房地產商人們卡住了。

要想建築業,以及相關的鋼鐵,水泥和建材等行業,都可以恢複活力,你必須有新房可以開工。而新房要開工,必須是現在市場上的房屋存貨可以減少,即是通過大家對房屋的購買量上升,來減少房屋存量。

可是要讓大家開始大量買房,你要麽讓大家突然收入增加(當然減稅,減貸款利息也可以幫助),或者房地產價格大量下降,才可以做到。很顯然,前一個方法在當前有難處,而後一個方法,就是讓房地產商降價,難度也比較大。前一段時間,當房地產商們手上資金緊張,於是大家鼓噪要政府支持,把房地產業列入國家支柱行業。而現在,當銀行貸款大幅度上升,帶動了房地產商的資金鬆動,人家自然就有更多的時間來扛住這個價格。

其結果就是中國的商業房地產價格穩定下來,但還是對普通的人們價格太貴。可是這種抗衡的局麵,就導致中國的建築和相關上遊行業不能複蘇,帶來了就業和經濟增長的壓力。

HaS的模式,就是為了打破這個僵局,在當前的房地產價格穩定的情況下,為需要的居民提供房屋產品,又同時幫助中國的建築和上遊相關行業,提供發展的契機。

這個模式的另一個好處,就是創造出一個以房屋和室內設計為主的中遊行業,為這方麵的需求提供各種就業機會。而立足於社區管理,提供老人看護等等,就會為下遊產業同樣創造機會。因此這個模式的啟動,真的是一石數鳥,可以為中國社會下一步發展麵臨的各類社會穩定,就業壓力等等問題,提供一個可行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