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僧,默守佛前四十二年
文章來源: 鶉之奔奔2009-03-13 08:41:25

十二年前,嵩山少林寺就已經很商業化了,不要說各大佛殿,即便應屬莊嚴地的塔林,也充斥著小販的叫賣聲,難怪有人說不去後悔去了更後悔呢。眼瞧著佛門淨地裏紅塵萬丈,我煩,在寺中亂走,無意看到偏殿後的僧房裏,有僧人寫經,便駐足觀看,僧人的臉是那種少見陽光的蒼白,眼神卻極清亮,全無大殿裏和尚們的油滑世俗,心下說這是個真和尚。

僧人也看到我了,放下筆微微一笑,我走過去開始攀談。不知怎地提到年齡,僧人說他已經七十有二,我吃了一嚇,因為他看上去也就五六十歲的模樣。問他出家多少年?他說已經整整四十二年了,自從他踏進少林寺的山門後,就再也沒有出去過。少林寺並不大,轉上一圈花不了半小時,我想,他應該是說四十二年沒有下過山?他看出我的懷疑,說是寺門而不是嵩山,當初剃度時就發願終生寫經古佛旁,四十二年來,每天的大部分時間裏他都在此房寫經。四十二年,對於現代中國絕大多數人來說,是滄海桑田的巨變,在少林老僧,隻是每日筆下的簪花小楷。

四年前在印度漫遊時,想起當年的少林老僧,於是特地追隨當年佛陀的腳印,朝拜了所有的佛教聖地,盡管我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佛教徒。拘屍那迦(KUSHNAGAR)是佛陀最後入滅的地方,在這裏,佛臥於娑羅雙樹(SALA TREE)間,囑咐弟子阿難陀,將佛理記載下來轉給世人,自此世間方有佛經流傳。佛入滅後,佛臥之處建起大涅槃寺(MAHAPARINIRVANA TEMPLE),內供如來涅槃像,一千多年前玄奘法師曾來此地朝聖,並將所見所聞記錄在《大唐西域記》中,以後寺廟焚毀,如來涅槃像也不知所終。直到一百多年前英國人在附近出土了一尊鍍金石雕臥佛後,大涅槃寺才又重建。

印度熱季的陽光強烈得如同太陽上流下的熔岩,走進大涅槃寺蔭涼的大殿,眼睛需要好一會兒才適應,倒是一股清涼先自赤著的腳底升起,水晶蛇般遊遍全身,汗便立刻消去。石雕臥佛已經重新鍍過金,亮閃閃地少了些古意,我沿著順時針方向繞佛一圈,算瞻仰也算朝拜。當一個聲音輕輕響起時,我才注意到,大殿裏還有其他人--一位手捧供奉的僧人。僧人將供奉的鮮花在佛前仔細擺好,招呼我跟著他繞臥佛像而行,他少言,隻是說幾個詞“微笑”、“慈悲”、“沉思”,然後稍停,我明白他是說在這個角度看上去佛在微笑,那個角度則是慈悲。他指點完了臥佛像上所有不說不知道的特點後,走到佛首前趺坐,並示意我也坐下,然後遞過來一杯奶茶,我慢慢啜著,他也靜靜坐著。午後的佛殿上,一僧一女,靜坐不語。

(圖:緬甸老僧)

 

黃昏時,我又去了大涅槃寺,僧人還在,點頭微笑繞佛一圈後又齊齊坐下,麵佛靜思。這次是我打破了寂靜,我問他佛殿什麽時候關門?他說日落後,但過一會有僧人來換班,他要回寺用餐。我問,佛殿每天都有人守嗎?他說是,從日出到日落,除了兩頓飯時有其他僧人來替換,其餘時間都是他在守護,天天如此。我好奇,難道沒有一天缺席過嗎?他說沒有,三十歲時候在緬甸落發,然後一路朝聖而來,到了大涅槃寺便發留下,四十二年來,他日日默守在佛前,從無疏忽,這是他的功德。有一瞬間,我以為自己又回到了少林寺的僧房,正和寫經老僧話家常。又一個四十二年啊!我不由得仔細看了看他,同樣,時間在他的臉上也放慢了腳步,他無論如何不象一位七十二歲的老人。

作為非教徒,我無法想象要有多麽強烈的信仰,才能支持老僧們在單調的循環中,走完四十二年裏的每一天每一時每一分和每一秒,也許,這默守佛前四十二年就是信仰的本身吧。

 

(圖:拘屍那迦大涅槃寺的清晨和黃昏)





(圖:佛涅槃於娑欏雙樹間,左圖朝聖者,右圖為娑欏雙樹中的一棵,當然不是原樹)

 

 (圖:拘屍那迦大涅槃寺前水井,娑羅雙樹的倒影有如夢幻泡影)



(圖:沉思)

(圖:微笑)



(圖:如是守護佛前42年整)



(圖:老僧所屬的緬甸寺廟)

 

2008年3月5和6日於蒙特利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