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懷石料理]一文想起 (1)
文章來源: 晨空2008-04-14 10:44:33

從[懷石料理]一文想起 (1)

      當讀到這篇網文[懷石料理],我的思緒又被帶到在日本的一難忘的留學生活。那時有幸結識一位十分友好的日本朋友土肥老先生,使我的緊張而單調的留學生活,增添不少色彩和閑情雅致。如果說我能對日本民眾有較深入的了解,首先歸功於這位老先生。多少年過去了,至今每逢新年雙方還遙寄賀卡,互道祝福。

土肥老先生的親家母是名揚一方的茶道教授,從她的姓名可知出生名門。一日,土肥老先生興衝衝來告知,親家母茶道教授特請我們幾名留學生去做客。先前也品嚐過幾次日本茶道,但由正宗茶道教授主持,倒還是第一次,又好奇又有點興奮。

為了表示來自文明古國,大家整裝修飾一番,帶上民間工藝品作為禮物,一過早中午便上路,直達遠離大城市的小城鎮,步入一家日本風的木建家宅。入門處放著一塊不大的木匾,用日本書道寫著茶道教授XXXXX教室。茶道教授笑容可掬,殷勤迎客。她穿得一身白綢隱花和服,生得十分秀麗,皮膚白淨,身材小巧,腰肢如柳,帶著一副金絲邊眼鏡。一見便知,年輕時必定是位不折不扣大美女,絕不亞於任何一位當紅的日本女星。

先進客廳,在榻榻米上跪式入座,(最恨這種坐法,活生生折磨人。沒辦法,隨鄉入俗,隻得忍啊)。茶道教授能說會道,音質柔和,速度中等,十分悅耳中聽,很容易為大家所接受。雖然我們都是遠道而來的異國生客,但是主客間的氣氛被調節得節節高漲。大家佩服之至,真不愧為久經講台的茶道教授。所用的全是清一式敬語自謙語,舌如簧,妙語連珠,有時高調他人,有時有點作踐家人(當然是她老公和女兒啦,但從不作踐自己,隻是自謙),笑話順手而來,一波接著一波,有點像Tonight Show 的風格。一開始,聽到她貶低自家人的笑話時,不敢笑開,畢竟在主人家做客,恐怕失禮。我們幾個的眼睛不時在她老公和女兒(土肥先生的大媳婦)的臉上察言觀色,看看他們的反應,父女倆並無一絲一毫的不悅,隻是吃吃地陪著笑,對出自女主人的這種笑話,好像早已習以為常,而且是一副甘當綠葉陪角的神色,此真乃模範丈夫模範女兒也。於是乎,大家也就放開笑樂起來。正當我們想開口輪流試當一下中國相聲李文華,唐紀忠式的捧噱角色時,她的單口相聲遽然而止,起身道她需要去裏麵準備一下,你們先坐一會兒,看到大家跪坐的痛苦模樣,輕輕地甩出一句 “ごらくに”(請放鬆放鬆的意思)。猶如接到聖旨,趕快抽出屁股下有點麻木的雙腳。一邊輕揉,一邊假裝不理解的樣子,輕輕地問土肥先生,你大媳婦果真會有時傻乎乎的?正好讓他大媳婦聽到,她既不辯解也不否認,淡淡一笑,轉身去給她媽做幫手。土肥先生似乎對親家母的表演十分讚賞,哈哈笑道:‘ただ冗談ですよ’(這僅僅是玩笑而已)。

附文: 懷石料理 

也不是第一次聽到關於亞洲美食的排名,日本料理排在第一;台灣第二。香港和粵菜分列其後。 

      但是懷石日本料理,卻讓我有點信了。雖然提早就聽說了日本懷石料理的大名,但是由於自己對日本的生食還是不太寬容,因此也一直沒有真的去設想,日本料理的最高級別到底是什麽樣子。畢竟,取火可是人類最重要的早期發明啊。以此,人類結束了“茹毛飲血”的野蠻生活,開始了文明的漫長曆程。 
 
     懷石來自於禪道;為了在長久聽禪中抵製饑餓,肚子抱石一塊,稱為“懷石”;後來就有了給聽禪僧人的茶點,再後來有了最負盛名的懷石料理。這裏麵琢磨一下很有意思,最後的美食在開始,是與抵製饑餓相關。 從饑餓到美食的演進在宗教裏麵很多。雖然其本義是講究節欲;但卻衍生出很多重要的享於口懷於心的美食;當然裏麵的境界也有高下之分。 

      例如素食。素食是很精致的,尤其是“色”的工夫一流。空空道人說紅樓,都是“傳情入色,由色入空”。兩個“色”差不多,都是表麵物質世界。到廈門後偶爾吃過素食,都是菜色上麵做足了功夫,模擬肉類更是一流,擺設和雕花也是不錯地,但是最終吃起來,終是感覺一般。這個其實很沒有意思。如果真的貼近自然,講究佛門清靜,何必模仿葷食。 
 
      另外很多隻是抵製饑餓的美食,本意上很原始,反而會有意外收獲。例子也有一些。印象很深的是美國國家地理的一期節目,講峨眉山凍豆腐。峨眉山金頂不到4000米,最近的上山路迂回為五十公裏。古代上下山極其費時費力。冬天大雪的日子,就進取材,自己製作的凍豆腐成為主要菜肴之一,味道也成為天下一絕。天府本就養豆腐,成都滿街好吃的豆花非外地的豆花可比。可惜去峨眉山的時候尚屬學生的貧困遊,未曾敢想過在金頂腐敗,沒有嚐到這道美味,下次一定補上。這種算是自然的境界,比仿葷的素食進了一步。但畢竟吃的有限,且對於自然和曆史都如此苛刻。 
 
      懷石料理卻從提供聽禪茶點開始,發揮日本料理取材為先的特長,更是把貼近自然卻同時享受人間美食的本領發揮到了淋漓盡致。生食的食物自然要鮮,取材時間和保存,取材部位和方法都會非常的下功夫;而生食本身也成為對新鮮考量的嚴格標準。祖先說美食,也是越人的“鮮”字代表最高境界;很有道理。熟食自然也占了很大的比重。烹飪的工具中,各種石材的選用最有意思,也有部分的鐵板,但是鐵板類的一般會墊以植物的葉子,避免和鐵板的直接接觸。各種裝盛工具也件件是陶製工藝品,非常樸素簡約,一般都是粗笨卻溫和的弧線,在手上有厚重和踏實的感覺。環境也真如同聽禪,一如餐具般的深色樸素裝修,沒有一點華麗之處,燈光也同樣低調到合適。然而菜色卻絲毫不掩蓋其本身的光彩,從沙拉的拚色到龍蝦的切割擺放,依次八道菜色每一道都會繽紛奪目,在視覺上都是不可多得的享受。配之於熟食清淡適宜的香味,真正是做到了“色香味”俱佳,當然生食上頗有點“無色香味”的意思,因為其關鍵在選材好的生魚片的入嘴的口感~~~最有意思的是,懷石的正餐一套下來,仍然忘不了饑餓中聽禪的初衷,所以會在七八分飽,不會太飽。這樣才可以“神清氣爽”,或許吧。據說最正宗的懷石料裏,還會在四季種上不同的花草,配上不同的裝飾和燈光,並在菜肴中加上自種的花草作為輔佐。真的是難得的講究。美食並不要自虐~~也不隻是在食物本身上下饕餮的功夫……卻又盡量融合於自然。這個,或許才是美食最高境界的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