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成都–午後的寬窄巷子
文章來源: 安娜晴天2010-07-11 08:06:37

Image and video hosting by TinyPic 

在成都喧囂繁華的鬧市中,寬巷子,窄巷子是清朝遺留下來的保存完整的古街道。民間有“寬巷子不寬,窄巷子不窄”的說法,兩條250米長,不足8米寬的巷子像一部活曆史,向世人講述著老成都的世事滄桑。

寬窄巷子是窄窄的深巷,蜿蜒曲折。沿著青石鋪成的石板小路前行,映入眼簾的是表瓦黑牆、朱紅房簷的平房、錯落有致的四合小院、厚重朱紅木門或開或掩,路邊已被磨得發亮的門墩上石獅或石鼓,一切都呈現出和諧安詳的氣氛。

Image and video hosting by TinyPic

Image and video hosting by TinyPic

在一個平常的六月下午我們來到了寬窄巷子。

Image and video hosting by TinyPic

要溯源寬窄巷子的曆史,就不得不提到成都少城。據古史記載,秦國在古蜀國滅亡後移秦民到成都。通常的說法,公元前311年,秦國大夫張儀築成都城,成都城市的曆史自此開篇,距今已有2300多年。

傳說張儀築城,一開始就遇到了很大的麻煩,屢築屢垮,總是立不起來。這個時候忽有一隻靈龜前來相助,繞行一周後死去。張儀心領神會,沿龜跡再築城,果然城牆牢牢站穩了。其實這個故事背後,有著現實的依據,因為張儀築城之初,試圖把成都的城牆築得像秦國鹹陽的城牆一樣方方正正。然而成都平原不是關中平原,這裏土地潮濕,難以找到堅實的地基,有了多次失敗的教訓之後,聰明的張儀根據地形,把城築修在地勢較高而又堅實的地方,但是這樣修出來的城牆非方非圓,曲縮如一個烏龜。無論是城牆的形狀,還是神龜相助的傳說。

張儀第一次築城並沒有包圍整個成都城區,城牆隻框住了東邊的一大半,西邊還有一片沒有被圈進來,於是便有第二次築城。一座城市被分隔成了兩座城,東邊的較大,稱為大城,西邊的較小,也就是小城了。古代“小”和“少”二字通用,因此小城在習慣上被叫做“少城”。一個城市一大一小兩座城,這就是古人所說的 “重城”,這種形式在成都曆史上一直延續了2000多年。

2000多年來,少城曆經無數社會風雲變幻,最後形成如今寬窄巷子四合院格局是清朝。

如今的寬巷子是老成都生活的再現,在這條巷子中遊覽,就像走進老成都生活體驗館,感受成都的風土人情。在四合院中可以品上蓋碗茶,吃上正宗的川菜,這寬巷子是老成都的親切回憶。

Image and video hosting by TinyPic

Image and video hosting by TinyPic

穿過南北向的通道,我們就到了窄巷子,

Image and video hosting by TinyPic

如今的窄巷子的業態以西餐、咖啡、主題文化商業等為主。這裏是國際化的時尚中心,

Image and video hosting by TinyPic

同時又是最成都的生活,在巷子裏品味緩慢的下午和時光的停駐,

Image and video hosting by TinyPic

這窄巷子是老成都的慢生活。

Image and video hosting by TinyPic

“寬巷子不寬,窄巷子不窄” ,“寬窄巷子, 最成都”,是啊,成都,匆匆地來過,深深地愛上你,但願此生還有機會再次在寬窄巷子悠閑地逛逛。。。。


祝朋友們平安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