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6..2008
文章來源: 海吉它2008-05-10 02:08:42
“土”的文化--黃土家園看窯洞 (ZT)




黃土高原曆經了幾千年的滄桑,形成了千溝萬壑。它是華夏文明的發祥之地:黃帝陵、秦始皇陵、兵馬俑、漢陽陵、唐乾陵――中國一些最強盛的封建王朝領袖都埋葬在這塊黃土地上。這些都已是曆史,但那種恢宏獷悍之氣仍籠罩著黃土大地。高原溝壑雄奇、蒼涼而貧瘠,在與大自然的殘酷搏鬥中,造就了豪放粗獷的人群,也誕生了極具特色的“黃土建築”——窯洞。


風水:在黃土高原居住環境中,中國傳統的風水觀念也影響著村落的選址與布局。按照風水理論,一塊吉地大體上要具備這樣一些特征:背山麵水、負陰抱陽、前有明堂、後有祖山,最好再有“朝山”、“龜山”、“蛇山”。這種理想山勢,在平原並不易找到,而在黃土高原的丘陵溝壑區很容易找到這樣的“風水寶地”。山西汾西縣的師家溝村,就是清代乾隆年間其祖上師法澤看上的風水寶地,遂在這黃土坡上建立宅院,發展成村落的。


窯洞民居產生於黃土地,隱藏於黃土層中,沒有明顯的建築外觀體量,窯洞村落星羅棋布於黃土原下。潛藏於黃土下的窯洞與大地融為一體,隻有向陽的一個立麵外露,俗稱“窯臉”。這唯一的建築立麵反映出拱形結構的受力邏輯及門窗的裝飾藝術,展示著窯洞的個性。各地窯居者,不管經濟條件差別多大,都力求將“窯臉”精心裝飾一番。從簡樸的草泥抹麵到磚石砌築窯臉,再發展到木構架的簷廊木雕裝飾,曆代工匠也都經心血傾注在這唯一的立麵上。


窯洞院落或窯房混合院落的拱形門洞、門樓,一直是傳統民居中重點裝飾的部位。在傳統民居建築中,宅門可表現房主的社會地位、財富和權勢等。按中國風水觀念講,“宅門”是煞氣的必由之路,所以要用鎮符鎮住煞氣,鎮符在民間流傳最廣且最具感情色彩的形式是貼門神。後來演化為年畫、楹聯等。


陝西省寶雞市金台觀張三豐元代窯洞遺址,是至今發現有文字記載的最早的窯洞。建於元代延祐元年(公元1344年),距今600多年。










一、靠崖式窯洞村落:


衝溝村落的特點:一般建在不宜耕種、溝坡較陡的陽麵,住戶比較分散。沿溝坡層層展開的院落形態空間開闊,順應山形地勢。


1、陝北米脂縣的衝溝村落










2、山西汾西縣師家溝清代窯居村落



































































































































































二、下沉式窯洞村落:


特點:多以四合院組成村落,戶戶之間間隔一定距離,成排、成行和成散點式布局。進村不見房,家家戶戶掩於地下,院落空間封閉、獨立。


1、淳化縣十裏原鄉的梁家莊









2、山西平陸縣槐下村









三、經典窯洞


1、河南省洛陽市塚頭村劉學詩宅













2、陝西省米脂縣楊家溝扶風古寨

























































































5、陝西省米脂中學









6、陝西省延安大學學生宿舍









伴隨著環境科學的發展、人類聚居環境綠色空間規劃思想的拓展,“可持續發展”作為時代的主旋律已成為人類生存意識的一個新的裏程碑。隨著人類對節約土地、降低能耗、保持生態平衡、尋求可持續發展的聚居環境重要性認識的提高,人類又把注意力轉向一種古老而天然的建築——生土建築,尤其是窯洞。中國窯洞,是世界上現存最多的古代穴居形式,經曆了上百萬年的發展變化,適應於特殊的氣候地理區域,例如在幹旱地區和大陸性氣候的高原幹熱區或多雪的北方濕冷區,它能基本滿足人類的居住生活需求。在中國西北部黃土高原地區的陝西、甘肅、寧夏、山西、河南和河北等省區的六大窯洞區內,現在大約有4000萬人居住在各種類型的窯洞中。


中國窯洞是在黃土高原天然黃土層下孕育生長的。它依山靠崖、妙居溝壑、深潛土原,鑿土挖洞,取之自然、融於自然,是“天人合一”環境觀的最佳典型。其因地製宜、就地取材、適應氣候,生土材料施工簡便、便於自建、造價低廉,有利於再生與良性循環,最符合生態建築原則。因為窯洞是在地殼中挖掘的,隻有內部空間(洞室)而無外部體量,所以它是開放地下空間資源、提高土地利用率——節地的最佳建築類型。其深藏土層中或用土掩覆,可利用地下熱能和覆土的儲熱能力,“冬暖夏涼”,具有保溫、隔熱、蓄能、調節洞室小氣候的功能,是天然節能建築的典型範例。


黃土深處有人家









陝西米脂縣劉家茆衝溝村落









渭北旱原下沉式窯洞院落











乾縣韓家堡村混合型窯院實景



白塔山莊退台式掩土住宅台梯





“大夫第”窯居院落





建在黃土陡坡上的師家溝村落。整個村落既有水平方向的空間穿插,又有垂直方向的空間滲透,充分體現出丘陵溝壑區依山就勢、窯上登樓的特點,又融匯了平原地帶多進四合院的空間布局。
















新院窯洞居室






新院窯洞的哥特式窗。






新院城堡式大門






米脂縣劉家茆薑耀祖宅院是黃土高原特有的窯洞院落與北方四合院相結合的民居形式.






中國窯洞的發展過程是:穴居——簡樸的黃土窯洞——寒窯,最後發展到具有高度傳統文化內涵的“窯洞民居”。這種“耕讀文明”社會背景下生成的民居,稱做“原生生態建築”。其具有原生的綠色建築思想,是最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建築,是地區建築文化的“根”,是中華“住文化”的淵源。


慶陽窯洞考究多


慶陽人民居住窯洞,有著悠久的曆史。清代編纂的《慶陽府誌》、《慶陽縣誌》、《寧縣縣誌》,《合水縣誌》等,都有這樣的記載:慶陽人“好稼穡務本業,有先王遺風,陶複陶穴以為居,於貉為裘以禦寒”。這說明,早在先周時期,慶陽光民們就根據黃土高原溝壑區的地理條件。挖掘不同形式的窯洞,構築風格各異的莊院為居所了。


古代“陶”與“窯”同,古謂之“陶”,即今渭之“窯”;所謂“陶穴”即原麵上挖掘的窯洞,“陶複”即原邊或依山挖掘的窯洞。在如今的慶陽地區,不論是平展展的高原,還是溝壑縱橫的山區,都會看到一排排、一孔孔窯洞莊院組成的村落。一些人家靠溝邊、依山坡、就崖壁之勢,挖掘窯洞而居,人們稱之為“崖莊”;有些山區村落,依山靠坡排列著一排排窯洞莊院,莊上有莊,窯上有窯,酷似拔地而起的“窯洞樓房”,人們稱之為“架板莊”;而在平原之上,窯洞莊院的建造則別具特色,農產們向平地之下掘出一個兩三丈深的方方正正的大坑,再向四壁挖掘一孔孔窯洞,好像一個地下“四合院”,人們稱之為“地坑莊”。慶陽窯洞的修造,也是千姿百態。這裏,有坐落平陽的窯洞,還有掛在崖麵上的高窯;有各自成洞的獨窯,又有相互串通、一明兩暗的套窯;有的窯洞裏還挖有拐窯,窯裏有窯,洞中有洞;有用土坯砌成的土箍窯,用石料砌成的石箍窯,又有土坯、石料兼用砌成的“雙料窯”;有的人家給箍窯頂上蓋有青磚紅瓦,遠看是高大的瓦房,進內才知是舒適宜人的窯洞:有的人家在成排的箍窯頂上蓋起了磚瓦房,上房下窯,別具一橋有的農產在過去的莊院裏,不僅翻修了窯洞,還蓋起了新式瓦房和磚瓦蓋頂的上箍窯、石箍窯,組成了“三台一”新莊院。慶陽的窯洞,堪稱精彩紛呈,妙趣天成。










豫西窯洞


在河南省洛陽、三門峽的黃土高原一帶農村,自古以來就有住窯洞的生活習慣。尤以村民們居住的窯洞天井四合院最有特色。當居民選擇好要居住的地點後,先在地麵上挖一個百餘平方米的大坑,然後在四麵打出幾孔窯洞,旁邊挖一條通往地麵的地道,院內中間挖一口滲水井,坑沿四周砌一圈矮牆,便成為一處防雨擋風、東暖夏涼的地下天井四合院。整個村莊坑連著坑、戶連著戶。站在坑上村邊,隻聞雞犬相吠,卻不見村莊的蹤影,頗為奇特。









陝北窯洞


窯洞是黃帝子孫繁衍、生息、創造燦爛文化的地方。位於黃河中遊、屬黃土高原丘陵的溝壑區的延安地區,無論是城鎮或鄉村,時至今日,窯洞仍是人們最主要的居住形式。我從小就知道有窯洞,然而隻有最近去了一趟延安地區,並在最原始的土窯洞裏住過幾天以後, 才算真正對窯洞有了了解。


人類的居室大都因地製宜而營造, 在黃土高原表現得尤為突出。黃土高原的土崖畔上,正是開掘洞窟的天然地形。土窯洞省工省力,冬暖夏涼, 十分適宜居住生活。早在新石器時代, 黃河中遊的氏族部落就在以黃土層為壁體的土穴上, 用木架和草泥建造簡單的穴居和淺穴居, 並逐漸形成聚落。


陝北窯洞有靠山土窯、石料接口土窯、平地石砌窯多種,一般城市裏以石、磚窯居多, 而農村則多是土窯或石料接口土窯。陝北窯洞以靠山窯為最典型。它們是在天然土壁內開鑿橫洞,往往數洞相連,或上下數層,有的在洞內加砌磚券或石券,以防止泥土崩潰, 或在洞外砌磚牆, 以保護崖麵。規模較大的在崖外建房屋,組成院落,成為靠崖窯院。









今日窯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