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了一小段羅伯特·J·斯滕伯格的書
文章來源: 費嘉2010-03-31 11:21:48
在“丘比特之箭——穿越時間的愛情曆程”一書中,心理學家羅伯特·J·斯滕伯格(Sternberg,R.)提出了『愛情三因素論』。他認為愛情基本上由三因素組成,那就是『親密(Intimacy)』、『熱情(Passion)』及『承諾(Commitment)』。熱情指一種情緒上的著迷,個人外表的和內在的魅力是影響激情的重要因素。親密指的是兩個人心理上互相喜歡的感覺,包括對愛人的讚賞、照顧愛人的願望、自我的展露和內心的溝通。承諾主要指個人內心或口頭對愛的預期,是愛情中最理性的成份。

然後,他又根據激情,親密和承諾三大要素組成了七種不同類型的愛情:
第一種是喜歡式愛情,隻有親密,沒有激情和承諾,如友誼。
第二種是迷戀式愛情,隻有激情,沒有親密和承諾,如初戀。
第三種是空洞式愛情,隻有承諾,缺乏親密和激情,如純粹的為了結婚的愛情。
第四種是浪漫式愛情,隻有激情和親密,沒有承諾,這種“愛情”崇尚過程,不在乎結果。
第五種是伴侶式愛情,隻有親密和承諾,沒有激情。
第六種是愚蠢式愛情,隻有激情和承諾,沒有親密。
第七種是完美式愛情,包含激情、承諾和親密。隻有在這一類型中我們才能看到愛情的廬山真麵目。

在他看來,前麵列舉的六種都隻是類愛情或非愛情,在本質上並不是愛情,隻有第七種才是愛情,而我們在現實生活中碰到的類愛情和非愛情太多,以致把具備三要素的愛情基本當作是一種超現實的理想狀態。

其實:在現實生活中,愛情是不可能完美的。因為第一,我們每一個個體都是不完美的。我們每一個人都在不斷成長走向成熟和完善(如果我們大多數還在往這個方向繼續努力的話),但我們不可能達到完美。這和我們人性的缺陷和對本有的人性偏離有關。

其次,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們都是在特定時間和空間生活的人,受的限製很多。我們不可能在足夠的時間區段遭遇愛情,也不可能在足夠的空間範圍裏尋找愛情。所以愛情隻是而且也必須是特定時間和空間的產物。

另外,我一直注意到,我們都是社會的人,不可能不打上社會的烙印,也不可能不受社會禮法的約束。純粹的和真正意義上的愛情是沒有的。愛情與其他精神上的東西一樣,不可能不為物質世界所左右。

最後,我覺得愛情是可以培育,成長和不斷成熟的。可以從類愛情或非愛情轉變成真愛情;丟棄了一種愛情去追求另一種愛情是對愛情的真正偏離。

因此,我的想法是,在實現自己成熟和完善,(在我們力所能及的範圍內)糾正人性過度偏離的過程中,培育和充實自己現有的愛情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