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嫣:古鎮遺夢
文章來源: 亞特蘭大筆會2010-04-03 16:51:10


說起江南古鎮,如今大部分人首先想到的是周莊。事實上在江南水鄉,很早就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南周莊,北周莊,不及朱家一隻角。”

朱家角是位於上海郊區澱山湖之濱的一個著名千年古鎮,明清時代曾經是滬上最早的通商口岸,現在則擁有了“上海威尼斯”的美譽。那是個依山傍水富饒美麗的魚米之鄉,江南天然的小橋流水風姿綽約,帶著古色古香的明清街更是雍容典雅。





我的孃孃(即姑姑)是奶奶唯一的女兒,又是最小的孩子,自小在父母兄長的寵愛嗬護中長大。然而她生不逢時,七十年代中學畢業正逢上了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的政策。縱然奶奶和家人百般不願,數次抵抗,無奈形式所迫,兜遠兜近地孃孃最終還是去了朱家角鄉村插隊入戶,不久她又成了朱家角的媳婦。雖然後來因為屬於已婚知青而失去了返回大城市的機會,以至讓奶奶覺得遺憾,孃孃卻日漸融進了這個的小鎮,成了朱家角的一分子。她情有獨鍾地喜愛古鎮那不同於大城市的民俗風情和淳厚和睦的民風,從沒有表露出後悔的意思。

聽說是當時身為鄉幹部的公婆看中了能唱會寫的孃孃,把她抽調到文化館,同時又把自己的兒子介紹給孃孃。這本來是一種很俗套的保媒,還帶著些以權謀私的嫌疑,沒想到孃孃和姑父偏偏一見鍾情了。孃孃還一反乖乖女本色,完全不聽家人的勸阻,一心一意要嫁給姑父。為此孃孃幾乎跟奶奶鬧翻,結婚數年後才重續了母女之情。

孃孃沒有孩子,十分疼愛我這個侄女。記得參加高考的那個暑假,孃孃得知我等通知等得心神不定,特意回上海接我去朱家角散心。那一次的朱家角之行,加深了曾經留給我的對這個小鎮懵懵懂懂的記憶,直到今天,我仍然難以忘懷在那裏度過的日子,懷念著朱家角小橋流水人家的獨特風韻和風土人情。




孃孃家是一上一下的兩層蝸居,像許多朱家角人家的房子一樣臨水而建。這裏的民宅大多為磚木結構,鑲嵌木雕的窗、小小的露台臨水傍橋,屋脊微微翹起,形成優美的弧線。到了姑夫的親友家,看見他們的房子還是半枕著河水,由木樁支撐起來,懸在潺潺流動的河麵上。這些老房子大多是在明清時期建築的,卻修繕保護得風貌依舊。






朱家角的橋像珍珠一般散落在曲折的漕港河上,鎮上約有三十來個各式各樣的橋梁,大多是石拱橋或石板橋,也有些磚木結構的小橋。各式橋梁淩空而架,串聯起了一條條街巷。所有的橋古意盎然,宜人眼目,是當年商賈雲集,興旺發達的見證。在孃孃家的那些日子裏,我幾乎每天要到各橋上去走走,品味“小橋流水多,人家盡枕河”那種如詩如畫的意趣。

朱家角的每座橋幾乎都有一段動聽的故事,構成了朱家角特殊的橋文化。我跟所有的外客一樣,特別喜歡那座赫赫有名的“放生橋”。那是一座古色古香的五孔石拱橋,橫跨在波光粼粼的河麵上,勻稱的構造,氣勢恢宏。據說它是江南最大的一座石拱橋。站在橋上,古鎮風貌一覽無餘,而朱家角的纖細優柔也因這座橋顯露出幾分豪邁的氣勢。





在放生橋上,孃孃到兜售小魚的阿姨那裏去買了一些魚兒,這就是所謂的 “放生魚”。 她叫我把它們放回到河裏,這樣把魚兒放了生,就算是積了一次德。我想,其實放生的未必是某個生命,隻是人自己對於活在人世間的一份心情,一種願望,當然這種行為也成就了朱家角文化的一道善美的風景。

朱家角鎮裏人不乏清雅的書香之氣,古鎮一半以上的家庭都有藏書。據載朱家角民間藏書的總數是鎮文化館藏書總數的十倍,超過了青浦全縣二十一個鎮圖書館藏書的總和。鎮裏的人悠然地過著一種散淡平和的日子,待人接物真誠妥體又親切自然。孃孃和上至公婆下到同輩親友乃至街坊鄰居都相處得融洽祥和。 因為自己沒有生養,人緣又好,孃孃和姑父認了好幾個名義上的兒子和女兒,他們稱呼孃孃姑父為“寄娘”和“寄爺。” 我在朱家角的那些日子裏,白天常常就是他們帶著我到小鎮各處遊玩。

孃孃是個溫柔體貼,心思細密的女子,待人接物溫厚多禮,處理事情麵麵俱到還兀自猶嫌不足。姑父正好相反,是個爽直開朗的人,說話詼諧幽默,常常把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如此便撫慰逗樂了孃孃。那時他們結婚已有十多年了呢,兩人在一起依然十分恩愛。也許習慣了沒有孩子繞膝,看著電視他們也會牽手默默,親昵甜蜜盡在無言中,幾乎忘記了還有我這個少女在家哪。嗯,也許是他們前世放生了許多魚,積德了好幾百年,才覓得了今生如此情投意合的美好姻緣吧?





到了禮拜天,孃孃會燒很多好吃的小菜,邀請他們的過房孩子到家來吃飯。朱家角盛產河鮮,那些天我飽嚐了最新鮮美味的油爆河蝦,清炒河鱔,就連蔬菜瓜果也是附近鄉裏剛出土的鮮貨。在我的印象裏,平生嚐到的最好吃的熏魚就是用曹港河裏的青魚烹製的,肉質細致,香甜鮮美,真叫人齒頰留香。

朱家角的風味點心也是十分地誘人。我最喜歡吃朱家角人家自製的豬油百果鬆糕,孃孃每次回上海總會戴上幾砧。朱家角的人通常都是過年的時候做的,用來敬客送人。那年夏天,我臨回家前夕,孃孃竟然也破例做了。我興致勃勃地幫著也許是倒忙的忙,看著孃孃用糯米粉摻上些許粘米粉揉成團, 先放進盆裏醒麵,又將麵團做成了生日蛋糕的形狀,中間夾了豆沙果仁,頂上再加上桂花蜜餞,最後上蒸籠蒸熟。

呀,蒸好的鬆糕鬆軟綿糯,清甜可口沒有油膩感,好吃得勝過喬家柵,王家沙的種種糯米糕點。

孃孃看我吃得高興,也喜洋洋地告訴我,這鬆糕不是每次都能蒸得如此好味的,要是哪個步驟或者火候不對,就會發膩粘口。糕是含有高興,高升的意思,所以好糕意味著我的高考應該有個好的兆頭。

聽著如此這般充滿溫情和善意的解語,帶著鬆糕和孃孃姑父等友人滿滿的祝福,我回家去了。朱家角碧流蕩漾, 輝映如畫的景色使我心曠神怡。 而獨具一格的風土人情,也讓我感受到了平時體會不到的一種特殊的真善美的魅力。





多少年過去了,今天的我在異國他鄉漂流著,偶爾回眸,依稀感覺青少年華的夢正在慢慢淡去,而古鎮的生動影像卻顯得格外清晰明朗起來。走著人生的路,我們總是不由自主地尋找心目中自以為最美的風景,卻不懂返璞歸真才是大自然最慷慨的恩賜。這麽思想著,我不由得羨慕起孃孃的恬淡的生活了。朱家角猶如繁華世界枕邊的囈語,是紅塵中清醒著的夢。而那在夜風中飄起的遺夢,又是怎樣的尋夢人才會將它撿起?

含嫣舊文 - 背景音樂古箏曲 《水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