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翁:< 若敏思文> - 筆會筆友筆名藏頭詩係列之十三
文章來源: 亞特蘭大筆會2009-12-22 11:10:06

< 若敏思文>

---筆會筆友筆名藏頭詩係列之十三 

 

[前序: 認識若敏, 是從讀她的文章開始. 那一篇父愛如山”,寫的字親語摯,任一個愛女思父的親情緩緩而流.讀來情真意切,看到了她那顆善良,美好,細膩和真誠的心靈.結尾那句:父母的愛延續了生命的精神,生生世世,代代綿延,永不磨滅讓我沉思良久,深有所悟.後來,又得知她在亞城的中文學校當老師,教孩子學中文,我為那些孩子們感到幸運.看了她寫的教寫作文的文章,你能感到那愛心之外的細致,認真,聰慧,敏思,負責,和熱忱.難道不是嗎? 從字詞訓練裏的“金字塔教字法”,造句課堂上的創意啟發,文章寫作的有趣完整,前後呼應,到選題起草時的靈活隨意,源於生活,”處處留心即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的總結,我看到了每一堂課前的準備和付出,每一句教誨裏的慈祥和關愛,每一個批改後的喜悅和欣慰. 那是源出一股對中華文化深厚的念想和濃重的熱愛嗬!


在李銀河老師的講座上
, 我第一次見到了她. 真像她的名字, 不高但精巧玲瓏的身材,說話親切隨和,表情端莊大方,若雅還典,敏慧清盈. 一下想起了在歡迎她加入筆會的讚語中, 林黛筆友特意提到(醒老禿筆友):”若敏可是國務院級的美女嗬.”不由在心中暗暗讚到:‘名至實歸,果不其然嗬在其後的晚餐上,我有幸坐在她旁邊。在聚會的歡聲笑語中,慢慢的品嚐,輕輕的交談。那親和,自在,暢意,舒展的感覺,很多天後還令我欣喜和回味。就在那次談話中,我知道了她生於東海之濱的大連,長在長江兩岸的武漢。也許,是海風的熏陶造就了她那疏密有致,寬容穩重的情懷。也許是東湖的文化底蘊促成了她那雲淡月朗,雨柔風輕的性格。她自幼喜歡文學寫作,那慎密而細致如水般的情懷和性格,寫出了一篇篇綿長有序娓娓道來有如潺潺溪水一般的文字,給她贏來了無數的讚揚和獎狀。但考慮到祖上世代行醫,父親風雲際會作了海軍,上大學時,她最終走上了杏林之路。但她對文學寫作的熱忱和執著確陪伴著她的一生。


後來
, 她又寫了一係列的博文,涉及的題目從回味訪問加州時老同學之間的往事與親情, 到教導孩子學會回報父母,篇篇佳作,字字如金. 最能閃現她那金子般的心靈的是她那篇婆媳情深”- 從婆婆當年的家史談起, 到受委屈後的冷靜分析,善意回應,擺事實,講道理,抽絲剝繭,苞丁解牛,用她那行雲流水般的文筆,展現了人間一個好兒媳的情懷,贏得了所有筆友們的擊節讚歎. “好兒媳, 好妻子, 好母親, (未來的)好婆婆,賢妻良母,上得廳堂,下得櫥房.”讚語之中,多少敬佩,多少誇獎. 在決定寫這個係列詩之後, 我就把她若敏思文列入了計劃. 拖了這麽久,有多方麵的因素. 最主要的是,我太想把它寫的好一點兒. 可因自己筆拙,這短短的藏頭詩,四句28個字,總也寫不好. 這裏, 隻好請若敏笑納了. 先抱歉了!]

 

      ,
      
.
      
,
     馨 .

20091215

 

[後記: 在那次晚餐後, 若敏寫了一篇認識你們真好!”-送給亞特蘭大筆會的朋友們.”文中, 她對各位筆友們一一感謝和誇獎. 她先把此文發到筆會的電郵裏,但因會長前邊的一個疏忽, 我竟沒有收到她的那個電郵.後來,西虹特地將那個電郵轉發給我.在前麵,還加了一句:”瞧把您誇的!”我看了若敏的文章後,真感到慚愧有加,實不敢當嗬.由此一直在想怎麽回謝她的好意. 在寫完上麵的詩,遂決定再寫下這外加的之二”.在筆會筆友中,隻有西虹,除了給她的藏頭詩之外,曾又寫過一類似的藏尾詩”.那次是偶然,在玉舟的一首詠秋的詩的回貼裏, 西虹用八個詞牌名寫了四句短詩. 我一時高興,順其原意和了它四句,把西虹的短詩延伸到以西虹雨歇藏尾結束.當時還贏得了玉舟筆友:”西虹雜翁,珠聯壁合的誇獎.這此,借西虹的思路,寫出下麵幾句. 也請若敏一並笑納.]

<臨江仙>, <采桑子>, 采來千年靈氣, 養女似柔似若.

<憶少年>, <漁家傲>, 寒窗年年紅榜, 人人讚慧讚敏.

<踏莎行>, <滿庭芳>, 承祖杏林路上, 無怨靜默靜思,

<過秦樓>, <桂枝香>, 譽灑大洋彼岸, 情訴於詩於文.

 

 

20091220

[係列下一首預告: “有女莫愁”, 係列之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