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加: 今日中國的酒文化
文章來源: 亞特蘭大筆會2008-11-13 19:48:20

[入鄉隨俗 ]

今日中國的酒文化

伍加, 2008-11-13

風俗習慣是約定俗成的行為方式,是某個特定區域內人們共同遵守的行為規範,是當地文化的組成部分。比如中國人把紅色作為吉利、喜慶的顏色,新娘穿紅襖戴紅蓋頭,西方人結婚時新娘則穿白裙戴白紗;中國鄉村的葬禮上死者的親屬都穿著白色衣服,而歐美人則以黑色作為葬禮的顏色。嚴格地說,由自然條件形成的行為規範叫作 “ 風 ” ,由社會文化造成的行為規範叫作 “ 俗 ” 。入鄉而不隨俗,輕者冒犯別人而不自知,重者引起糾紛,甚至釀成戰爭。反之,入鄉隨俗,就容易與當地人形成融洽的人際關係。比如在中國有人打了個噴嚏 “ 啊-啊-嚏-業! ” 聲如洪鍾,地動山搖;旁邊的人說: “ 你老婆在想你呢? ” 打噴嚏的人說: “ 謝娘子牽掛。 ” 尷尬局麵頓時化解。而在美國有人打了個噴嚏 “ 阿-秋! ” 先重後輕,十分壓抑;旁邊的人說: “ 保佑你。 ” 打噴嚏者說: “ 謝謝。 ” 旁邊的人再說: “ 不客氣。 ” 即使素不相識,這種客套話就使雙方距離拉近了。

在當今中國,請客吃飯,宴賓喝酒,已經成為經濟生活及社會生活的重要部分,從而形成了一套風俗習慣,姑且稱為中國的酒文化。懂得酒文化,你就能揮灑自如,如魚得水;經商辦事,進退有方,遊刃有餘。反之,不懂酒文化,你就顯得與當地人格格不入,真正成了卡在中西文化之間的邊緣人。伍加在 2 0 0 8 年暑期遊玩了華南、華中、華北的七個城市,酒席吃多了,逐漸悟出了一些道道兒,寫出來與諸位分享。遺漏之處,請大家補充。

酒桌上的規矩很多,下麵以八人酒席為例,略加說明。假定有兩位客人,分別稱為 “ 主客 ” 、 “ 二客 ” ;六人作陪,分別稱為 “ 主陪 ” 、 “ 二陪 ” 、 “ 三陪 ” 、 “ 四陪 ” 、 “ 五陪 ” 、 “ 六陪 ” 。賓主的座次排列是很有講究的,你若是貴賓,千萬不要進門就坐,而是要隨主陪按次序入座。八人包間的座次安排如下圖所示:



主陪是請客者,通常是領導或輩份最高者。主陪坐在麵對門口的位置,麵前的餐巾疊成V字形狀插在杯子裏。二陪坐在主陪的對麵,也常常是買單的角色。四陪與六陪之間的空位稱為菜口 ,在高檔講究的餐廳,侍者一定是從菜口上菜的。坐在六陪位子上的人一般地位較低,常需端茶倒水,殷勤伺候。

如果席上有整魚這道菜,魚頭對著主客,這是對上菜人的基本要求。如果魚頭對準你,說明你是貴賓。當然在非正式的場合,也有頭三尾四,腹五背六的說法。就是說,魚頭對準誰,誰就要連喝三杯;魚尾對準誰,誰就要連喝四杯,等等。如果有人把魚眼摳出,放到你的盤子裏,這是高看你一眼 ,你一定要表示謝意。 

會不會敬酒,已經成為判斷一個人能力強弱的方式。敬酒時,若對方是上級,或身份比較特殊,自己的酒杯口不可高出對方的杯口,以示尊重,並且一定要恭維幾句,不要隻喝悶酒。反過來,若你自己是領導,就不要把自己的杯子放得太低,否則別人就無法端杯了。用酒杯輕嗑桌上麵的轉盤,表示向圍桌而坐的全體人士敬酒碰杯。這種敬酒方式叫作聯網 ,經常用於人數眾多的情景。

敬酒時,上身挺直,雙腿站穩。通常敬酒是單手舉杯,重大場合也可以雙手舉杯,即右手拿起酒杯,再以左手托扶杯底,麵帶微笑,目視對方,待對方飲酒時,自己再跟著飲。當幹杯 後,還要手拿酒杯與對方對視一下,以表禮貌周全。

敬酒的順序一般用逆時針方向依次敬酒,避免厚此薄彼。但也有按職位高低、年齡大小、賓主身分來決定敬酒的順序。若有貴賓,通常是多人敬一人;除非自己是領導,要盡量避免一人同時敬多人。敬酒的態度要熱情大方,措辭得當,內容簡短,詼諧幽默,既有禮貌,又不顯得庸俗。敬酒的常用術語包括:

同起 --共同舉杯喝酒;

請了 --幹杯;

喝高了 --喝醉了。

伍加最喜歡的一句敬酒詞是:我喝完,你隨意。

敬酒的潛規則是感情深,一口捫;感情淺,舔一舔。 但不可用此話在酒桌上逼人喝酒,勸酒要適度,切莫強求。大夥在一起喝酒,既要讓賓主盡興,又不能有人喝醉出洋相。據說有些高人,如前總理周恩來,掌握有來者不拒,大喝不醉 的絕招。武功高強者,能發動內功將酒 出體外。此乃道聽途說,並未實證。對於回中國探親、訪問、做生意的人,很有必要在行前理解當今中國的酒文化。正所謂:活到老,學到老;武藝再多也不壓身。

入鄉問俗,不犯錯誤;

入鄉隨俗,不顯特殊。

從眾自得,盡情溶入。

伍加,2008-11-13

http://blog.creaders.net/invict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