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主婦手記-回國半年
文章來源: 靜聽風吟2008-02-05 22:20:17
以前在美國常常看海龜論壇,思考著到底要不要回國,去年終於回來了。回國定居和回國探親是兩種不同的心態,可能看事務的觀點就不一樣。

回國第一件事就是孩子的上學問題,老大雖說不是國內出生,但當年我還是給她辦了戶口,(雖然很費勁)所以上學不成問題,托了個人,上了個稍微好點的學校(也要交讚助費)。孩子在國內重點學校上學還是比較累的,有時看著孩子要複習那末多東西都有心疼,但也沒辦法。根據我和先生在國內上學的體會,中國小學生如果一、二年級各個方麵表現較好,得到老師和同學的認可的話,孩子有了非常強的自信心,那麽以後的幾年就不用太為孩子操心了,所以要嚴格教育,打好基礎要。一學期過去了,孩子得了全優生,拿了兩個獎狀回家,信心大漲,興高采烈的過寒假了。才藝班沒敢多報,隻上了兩個,都是校內組織的,所以家長省心,不必接來接去的。英語好在國內還是很吃香的。寒假閨女參加冬令營,因為英語有美國打下的一點點基礎,上外教課的時候,隻有她一個人能和老師對答如流,她也覺得挺驕傲的。以前在美國上學前班的時候,因為英語不好,弄得她不敢回答問題,這回倒是讓女兒找回了一些自信。

老二還小,上幼兒園。老二性格內向,在美國時一位家長問我他是不是自閉症(我當時滿臉黑線)。回國之後變化很大,變得特別開朗,每天有說有笑的,和小朋友之間的互動也比在美國時要強的多。我想可能和環境、年齡都有關係。幼兒園開辦了4、5種才藝,包括鋼琴,舞蹈,輪滑,中外教英語等,價格都包括在學費中。學費2000元左右。

回國第二件事就是買房。以前在美國因為身份沒有解決一直就不太敢買房。那時我本想買國內的房子,老公不同意,說美國還沒房子呢。綠卡拿到之後著手買房,老公一直猶猶豫豫,看了半年,卻決定回國了。回國之後每天我就負責到處看房,去年北京的房子幾乎是一天一個價,看好了房子決定去買,賣主又漲了,要不就是不賣了。回國前父母幫忙打聽說150萬還能買著房,因為要就和老大上學,最後花了250萬還不是特滿意。不管怎麽說,房子的事就算弄完了。

第三是工作。先說我的工作。國內還是挺需要高端人才的,但我不是高端人才。 出國前是公務員,回來之後公務員這“金飯碗”是捧不著了。又沒什麽特長,再加上歲數不小了,所以也就隨便投了幾個簡曆,收到了幾個麵試通知,就去了。可能瞎貓碰上了死耗子,第一家公司就錄取了。錄取了就去了,弄點英文材料之類的工作,倒是不累,當然錢隻能是掙個零花錢,隻夠每月買幾件衣服罷了。隻是時間太長,(國內加班是司空見慣的)幹了沒多久,老公就搬出“孩子是第一位的理論”命令我辭職了。雖說有那麽點不樂意,但為了孩子就不去掙那仨瓜倆棗了。雖說老媽臉搭拉老長,每回見著都得念叨,也沒辦法。老公回國之後如魚得水,雖然我覺得他比在美國時累多了,但看的出來他心裏很高興,很有成就感。不象在美國,收入雖說不算少,公司前景還算可以,但我總覺得老公那會就像是為了生計每天去當和尚撞鍾。按他自己話講就像一隻蒙上眼的驢每天在拉車,卻不知拉的是什麽車,要去什麽地方。現在在公司算決策層,公司下一步,下兩步,下幾步都可掌握,有當家作主的感覺,我想這是不是所謂的有歸屬感呢?

第四,談談國內的物價。國內的日子看怎麽過。象我女兒這樣的中小學生參加“一老一小”社保,每年繳50元人民幣,享受北京市醫療保險,住院可報銷70%。(老人交100元)回國之後病了好幾次,其中一次病的嚴重,去了兩次醫院,共花醫藥費大概150元。其實第二次沒必要去,醫生檢查後說明後天就該好了。果然兩天之後高燒就退了。我家老二沒有北京戶口,所以不能參加北京市“一老一小”的醫療保險,給他買了商業保險,100元一年保住院。今年開始享受老公公司的家屬福利,醫療保險由公司出了。我家老二,雖說他是外國人,可能長了一張中國臉,回國後去保健站打兒童疫苗居然一分錢沒要。當然有些自費的那就要掏錢了。

我不知道該如何評價國內的醫療,因為我隻在北京待著,對外地不了解。我姥爺因為不是北京市市民,所以不能享受北京的醫療福利。上一次住院20天,其中10天是特護,裝了心髒起博器,共花了1萬7000元。對於我父母來講,不算多,是能負擔的起的。我父母單位分了福利房,房款已經繳清。每月退休金共7000元左右,有醫保,這錢老人怎麽花都是夠的。公婆共有房產三套,生活也很優哉。(我父母和公婆都是無權無勢的普通百姓,以前在國家企事業單位)其實在北京有兩套以上住房的市民很多,經常能在公共汽車上聽到乘客說他們家的房子怎麽怎麽拉。在北京沒房的多是剛畢業的大學生,或是外地打工的。我一半的朋友親戚住房不隻一兩套。

北京的物價確實不便宜。不過那也要看怎麽過。我去大的超市買菜,會花好幾百,如果隻在我家門口買菜,隻花100多,因為沒有那末多選擇,不象超市看得眼花繚亂的什麽都買。在超市我基本上是買無公害有機蔬菜、豬肉、雞蛋,所以會貴。比如兩個壘球大小的西紅柿要33元,兩個黃瓜要10-20元,豬肉87元一公斤。如果不買有機的會便宜很多。其實美國如果去Whole foods買有機肉蛋菜也很貴的。回想那時在Whole foods買菜,小心翼翼的沒敢買太多,還要花掉200刀,本來計劃要買的一件衣服就隻好放棄了。國內的大多數人還是喜歡洋品牌。和進口的相比,國產的價格更吸引人。但同樣的東西還是比美國貴。比如DVD機,菲利普的,同一型號,好像美國沃爾瑪隻賣39刀,北京沃爾瑪賣699元,國美賣485元。純進口的東西會更貴,比如無繩電話我們在美國買的隻要幾十刀,國內要2000以上。相比 在最普通大商場買服裝,便宜的也要3、4百;中檔商場要1、2千,貴的就好幾千上萬,North Face 的一件夾克要2-3千也說得過去了。高檔的那就不說了。不過人們都習慣這種價格了。但也有便宜的地方,比如批發市場,就是購物環境太差。那裏賣的有些東西和超市是一樣的,但比超市便宜許多,隻是超市的幾分之一。我去過一次,買了茶葉,比天仁茗茶便宜得多。味道我感覺挺好。據老板說天仁茗茶也是在他們那批的。

我剛回國時也覺得很不習慣。首先是高樓林立,鋼筋水泥,而且很難看到大片的綠色,有壓迫感,。夏天還好,有點樹葉,冬天就隻有灰色了。有一段時間天天“有霾”,對麵稍遠點什麽都看不見。其次是覺得物價很高,有些東西貴的太離譜。還有就是有太多的人喜歡隨地吐痰了。這是最令人難以忍受的。我還是常常懷念加州明媚的陽光,清新的空氣,漂亮的社區花園,還有可以隨便借書的圖書館。以及那的朋友們。

從孩子方麵來講,在美國上學課業要輕鬆許多。國內的孩子課業壓力很大,老師也很嚴厲。這也可能是造就中國學生基礎比較牢靠的原因。但是這樣的教育我覺得不是很利於學生的創造力,都是標準答案型的,而且學生多,老師不可能照顧到每個學生。雖說學校也有多鼓勵學生思維在裏麵,但還是相互競爭和比較思維做主導。比如期末評比也隻有幾個學生拿到獎狀,不象美國小學,隻要不太差,幾乎人人能評上個獎。從尊重學生的身心發展上我認為美國老師做得好,美國的班級相比中國來講都要小很多,老師能照顧到每個學生,也很少聽到老師大聲嗬斥學生,(因為表現太差的學生他們就直接打電話叫家長領走了。)美國老師能讓大部分學生覺得自己很棒。但別的方麵我說不好,因為那時候,我家老大雖說上學不累,但我感覺她不很認同她的中國血統,有些羨慕班裏的白種人,反正總是喜歡把一些黃色的假發往自己的頭上招呼。

我家老二在美國上幼兒園,(這家幼兒園我排了一年的隊呢)碰上了一名有種族歧視嫌疑的老師。有位家長告訴我她親眼看見我兒子和另外一個白人小孩爭執,但錯不在我兒子身上,但那位老師還是罰了我兒子TIME OUT。鄙視一下那位老師。看他很不快樂,經常會委屈的哭,隻上了三個月我們就換了另外的。現在我兒子就像上文提到的,變得活潑,開朗了許多。我國的計劃生育政策深入人心,所以當別人看見我們家兩個孩子時,自然會有番猜想。兒子曾被樓下一個小孩攔住質問:“你是北京的嗎?你是不是農村的呀?”我當時一個汗呢。後來當兒子弄懂農村和城市的區別後,對別人說他是農村的極為不爽。中國畢竟城鄉差別大呀。

現在國內美龜很多,我認識的人中,如果夫妻二人都是北京的,隻有一對在苦苦等待綠卡沒回國,其他的都回了,隻不過有二人都回的,有一個人回的。因為是近兩三年剛回的,還沒有回遊的。回來的人有創業成功的,身家上億,也有創業過程中,“革命尚未成功,同誌仍需努力的”,但大多是在公司據要職打工的。我認識的這些人中沒有人是因為在美國混不下去的而回國的,也沒有因為解決不了身份而回的。都是覺得在美國沒意思了,或是厭煩了當美國二等公民,或是碰上國內更好的發展機會而回國的。回國確實需要機遇。如果真的想做海龜,還是要親自回國來談,沒有特中意的,就找個差不多的先幹著,再找機會。至於薪水,不大好說。但國內普通公司的人如果能掙到上萬,就很令人羨慕了。因為一個薪水隻有1500元的職位大學生們還烏央烏央的去搶呢。IT的,如果是IC設計,基本是萬元以上;經理職位的2萬。如果是年輕美龜,沒什麽實戰經驗,是拿不到太高的薪水的;如果有五年以上經驗,技術過硬,有管理經驗的,30萬以上差不多,能拿到50萬加股份就相當不錯了。當然如果是金融業,我不熟,管理層我想應該更高吧。因為我弟妹告訴我她們公司的幾個總們年終獎各3千萬。那下麵的經理們也少不了。

回國另外一點的好處就是能一飽口福。國內的餐飲業的確很發達,據老海龜講,吃了兩年了,還沒吃到北京的一半呢。我回國後第一眼見他,就覺得他的眼睛被臉上的肉擠的更小了,不仔細看還真找不著。大吃大喝的壞處就是得痛風和脂肪肝的年輕人越來越多。

我們回國是不和父母住一起的,原本想讓老人幫忙帶一下小孩,後來決定還是自己帶比較好。父母辛苦一輩子了,讓他們享受一下他們自己的生活。他們周末或是我有事的時候幫我看一下小孩我就覺得光這一點就比美國強太多了。需要父母幫忙,打個電話,我媽就會責無旁貸的趕來了。看著老人風塵仆仆的樣子我也挺感動的。有時候周末回家,聽父母嘮叨,雖說每次都差不多那點事,但他們嘮叨完了,心情也舒暢了,我覺得自己也為他們幹了點什麽。總比將來“子欲養而親不在時後悔要好些。

這是我半年的一點體會,想到哪就寫到哪了,沒什麽條理,隻想給真正想回國的人提供一些東西做參考。我想每個人的視覺不同,得出的結論就會不同,就象寓言小馬過河一樣,自己體會出來的才真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