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煩很無奈: 中美同吹高等教育大泡泡 吹爆為止(組圖)
文章來源: 浪寬2009-07-03 13:17:57
很煩很無奈:中美同吹高等教育大泡沫(組圖)


最近一段時間來大家對“泡沫”一詞都不陌生,所謂股市泡沫、樓市泡沫,消費泡沫等。我今天要講的是教育泡沫。 


所謂泡沫,簡單地來說,就是一下子很多人和錢出現在不該出現的地方。比如很多本來買不起房子的人住進高級住宅,就會搞出樓市泡沫。同樣地,很多接受了高等教育的人,出來找不到與其學位相稱的工作,對教育的付出得不到回報,也就是教育泡沫了。 

前幾天看到一條消息,說美國今年很多高中畢業生放棄了外州的名牌大學,選擇了本州的公立大學,原因是付不起或不願意付高額的大學學費。從文學城的論壇裏,我也經常看到家長們熱議,到底是花錢上藤校好,還是拿獎學金上一般大學好呢?華人家長大多能做到為了孩子的教育不惜血本。我們中國人常說,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我們海外華人對孩子的教育的重視也是有目共睹的。但實際上,我們這些做父母的為孩子咬緊牙關、流汗流淚,是期盼著他們將來有一天能出人頭地,成為一個社會有用之材,也能有一份不錯的收入。試想,如果你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最後孩子出來了沒有工作保障,你還有這麽大的積極性嗎?根據2009年4月對美國3.5萬名大學畢業生的抽樣調查,僅20%的學生找到了工作,而在2007年,這一比例是51%。換個角度,如果你自己的工作都朝不保夕,你還有多大底氣去為孩子負擔這筆天文數字的學費? 

我認識一位家庭,每年收入不多也不少,大約13萬。孩子很有出息,同時被幾所藤校錄取了,但沒有獎學金,每年的學費加生活費用高達5萬多。這個孩子也被一所公立大學錄取,而且給了全獎。如果是你,你會做何選擇?我的這位朋友經過一番掙紮,最後還是選擇了去有全獎的公立大學。這樣,大學四年家庭負擔一下減輕許多,而如果上藤校對他們來講簡直就是惡夢。 

在過去的二十年裏,美國的大學學費漲幅驚人。根據一項統計數據,從84年到2007年,平均物價指數漲幅約100%,中等家庭收入增加約150%,醫療費用上漲250%,而學費則飆升了約450%。這隻是問題的一個方麵,另一方麵,這種巨額的學費,如果不借貸,對一個中產階級家庭是不堪負荷的。每年有10萬美元收入的家庭在美國已經是中產階級了吧,如果孩子的學費用掉收入的一半(藤校)或1/3(普通大學)都不是一件輕鬆的事。好在美國對窮人有特殊的照顧,會給一些優惠政策,但受益麵畢竟很小。像哈佛、耶魯這樣的名校,他們招生的時候就不可能不更偏向有錢的人,否則都招了窮人,都不付全學費,他們也沒法維持下去。所以,偶爾做做樣子還行,真做到“任人唯賢”還是任重道遠。 



美國的大學學費漲幅驚人

正是由於學費高漲,有人經過計算,得出這樣的結論,孩子上大學、讀碩士、博士後所最終得到的收益,如果扣除這些年的貸款和沒有工作的損失,生活質量還不如那些不受高等教育的人。這就是為什麽美國已經有人驚呼,高等教育的泡沫即將破裂。 

由此聯想到近年來由於經濟危機越鬧越凶,我認識的很多朋友都不幸“下崗”。他們幾十年來輾轉中美兩地,書讀了一大車,好不容易學有所成,正當要回饋社會也從社會得到回報時,卻遇上了這樣的不景氣。他們這麽多年的教育投資基本上付諸東流,這不是個大泡沫又是什麽?在這種情況下,有些人選擇了海歸。殊不知,在中國一個更大的泡沫已經形成,或正在破裂。 

毫無疑問,中國這幾十年來的改革開放和經濟建設取得了舉世公認的成就,我國的高等教育也有了長足的進步。每想到30年前我們這些7778級的學生幾乎都是裸身上大學,我就有一番感歎。當時很多人,尤其是從低收入家庭出來的孩子,基本上一切費用均有政府負擔,畢業後國家還包分配,為你找工作。我們懷戀那段時光,打心底裏慶幸自己生活在那個年代。時代在進步,為了高等教育的發展,高校改革原來的收費製度也是合情合理的。然而,中國這20年的高校改革似乎走入了歧途,也似乎一直在吹著一個大大的泡泡。 

鬧得沸沸揚揚的中國國內一年一度的高考剛過,成績也下來了,很多家長此刻正在因為孩子考得好不知是該高興還是該難過。上大學對我們那代人來說,意味著幸福和成功,但對新一代人來說卻可能意味著痛苦和煎熬。原因之一,和美國一樣,學費太高,很多低收入甚至和中等收入的家庭都付不起;原因之二,比美國還糟糕,上大學可能意味著4年後的失業。近年來,中國大學畢業生的失業率已經達到40%以上,非本科畢業生可能更高,這個數字足以讓很多家長望而生畏,難怪今年有84萬應屆畢業生放棄了高考。據華爾街日報報導,去年560萬名大學畢業生仍有三分之一處於失業中,今年610萬名畢業生又將衝擊勞動市場,對中國的社會整體穩定形成了無形的壓力。 

教育費用與醫療、住房並稱“三座大山”。1988年前,中國高等教育一直都是“免費的午餐”,直到1989年,國家開始對高等教育實行收費,其實當時的收費也隻是象征性地隻收200元,但卻是高等教育收費改革邁出的第一步。1994年以前,高校對按計劃招收的大學生實行公費培養,畢業後按教育行政部門的計劃統一分配,大學生在校學習的成本由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承擔。免費上大學給多少貧困家庭的孩子帶來了上大學改變命運的機會!  

1996年中國高等教育試行並軌招生,學費一下子漲過了2000元,這在當時引起了軒然大波!1997年全麵並軌後學費一直徘徊在3000元左右。但2000年的收費標準猛漲,學費一下漲過4000元。到2004年全國高校生人均學費上漲到了5000-6000元,住宿費從上漲到了1200元,再加上基本生活費開支等,平均每個大學生每年費用在萬元以上,4年大學需要4萬多元。然而,一直攀升的大學學費就像一句名言所說的那樣——沒有句號,隻有逗號! 2009年,據說一個大學生每年上學的費用達2-3萬!這就是說從1989年大學學費加生活費500元,到2009年的2萬元,總費用暴漲了40倍。 

大學學費與國民收入。1996年當每年的大學學費漲到2000元的時候,農村居民的人均年收入還不夠這個學費。1999年我國城鎮居民人均收入為5854元,而農村居民收入僅為2210元,在不考慮其他因素的情況下,一個城鎮居民一年的收入隻夠一個學生一年的學費,農村居民則要二至三人的年收入才夠。2004年我國城鎮居民年平均純收入和農民年平均純收入9422元和2936元,以此計算,供養一個大學生,需要一個城鎮居民4.2年純收入,需要一個農民13.6年純收入。西部地區一個大學生每年平均支出7000元,相當於貧困地區9個農民一年的純收入;一個本科生4年最少花費2.8萬元,相當於貧困縣一個農民35年的純收入。這還沒有考慮吃飯、穿衣、醫療、養老等費用。加上高中也實行收費製度,稍微好點的高中,學費和大學一般甚至更高。這意味著,孩子進了高中,又順利考上大學的話,隻有平均年收入的家庭,在長達7年的時間內,將處於負債狀態。而大量的下崗、失業人員家庭情況則更糟。 

1989年到2009年,學費漲了40倍,工資收入隻漲了不到4倍,所以,大學學費的漲幅十倍於居民收入的增長! 

就業困難的根源。近十年以來,我國高等教育以超乎尋常的速度發展,2008年大學毛入學率已達23%,大學生在校人數已達2700萬人,就其規模已經超過了美國居世界第一位。由於學校規模在短時間內以近乎“大躍進”的速度擴大,學校的設備和師資均跟不上。一方麵,學校大搞基建,債台高築,為了創收,就更要多找學生,增加學費;另一方麵,學生得不到應有的指導,學生質量下降、教學評估弄虛作假、研究生質量泡沫化。很多學校簡直成了文憑工廠,隻管招,不管教,危害學生,也危害社會。 

教出來的學生素質低下隻是一個方麵,另一方麵,學校的專業設置也是多少年來千篇一律,沒有能夠根據現代化和社會用人的要求來及時調整,以致於現在許多公司拒絕雇用中國高等教育體製培養出來的某些“產品”。家裏有背景的還好,通過自己多年經營的關係網,還可能我自己的孩子找條出路,窮人的孩子,沒有後台的普通家庭的子弟就不免在就業大軍中長期坐“冷板凳”了。 我有一位朋友就告訴我說,他的孩子選和自己一樣的專業,就是為了以後畢業工作安排有保障。在中國,很多父母從孩子上大學那天起,就已經在私下盤算他們的出路了。人際關係提前幾年就要開始疏通,否則到時候就來不及了。

結果是,一方麵,教育資源加速向少數人集中,越來越多的貧窮人家的子弟上不起學,造成社會越來越不公平;另一方麵,大學培養出來的人也不是社會所需要的,造成了社會的巨大浪費。 

解決之道。我以為,中國要解決這些問題,回避是無益的。眼下當務之急是正視問題的存在,製訂出一套中國特色的高等教育政策。比如對於公立大學,可以強製規定對2030%的貧困生、高材生一律免除學費,解決上學難問題。就業難的問題更加棘手,由於這麽多年下來積壓了很多本不該培養的專業的學生,他們不改行,找工作總是有困難。國家應當鼓勵各高校發揮主觀能動性,根據市場需求來調整專業。同時還應當幫助那些所學專業沒有市場的畢業生通過夜校的學習方式,重新尋找適合的專業。 

說到這裏,我想起了很多華人到美國以後改行的故事。美國有和中國一樣的問題,一方麵,工作市場總是在不斷的變化,另一方麵,有些專業就是很難找到職位,誰都不能迷信。我認識很多本來學工的、學文的,畢業後在美國也多年找不到工作,後來他們自己學一個IT的碩士,很快就拿到一份待遇不菲的好位子。IT也曾一度不景氣,大家又去學財會,搞房地產。總之,要不斷的改變自己來適應社會的需求,才能立於不敗之地。難道這一點不值得很多中國的畢業生借鑒嗎?難道我們社會不應當為他們的改變而敞開大門嗎? 

 

大學畢業生擠爆招聘會,印證中國高等教育泡沫破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