拗救
文章來源: 阿夏2008-01-18 17:54:21



好端端走路,左腳踏空或絆、滑了一下,人的右腳、甚至雙手,不由自主會做些不尋常的動作去求得平衡。在走路,這是很平常的事。沒聽說誰去鑽研其中的學問。

好端端作格律詩,一處出了格(當平而仄或當仄而平),詩人會接著在本句或對句適當處作出不尋常的反應,故意也出格(該平而仄或該仄而平),以求得詩歌整體音節的和諧。這在詩中叫做拗救。拗救其實是救拗,用後一個拗去救前麵的拗。

拗救一詞不知起源於何時。拗救的做法則於唐宋名家詩中多見。最初在詩中拗救的人,未必知道拗救的理論,不過是憑感覺“走路”,拗而不救的例子也常有。後人總結出了拗救的理論,分大拗,小拗,有當句救,對句救等等。有人甚至“逢拗必救”。到了逢拗必救的時候,拗救已經成了另一種作繭自縛。

拗救以拗救拗,如同以毒攻毒,是要慎重的。一首詩中拗兩次,代價不小,能不慎重嗎?拗救的效果,理論上的成份多於實際。救得再好,用對句救的時候,單句看還是兩個拗句。念詩是一句一句念的。以拗體出名的許渾有詩:“溪雲初起日沉閣,山雨欲來風滿樓”,兩句一起念是互救的拗句。可惜出名的隻是後一句。作為單句,是一句拗句,不能不說有點兒缺憾。即使是許渾,在他的詩集中,所謂丁卯體也隻占很小的比例。

拗終是一病,不然救它作甚?救拗之法,首先求通暢,通暢不能,不得已求其次,再談拗救,也不過偶爾為之。其實,循規蹈矩久了,犯膩,拗它一回鬆鬆筋骨,不救也無妨。作詩的基本功首先在通暢平正。不能通暢平正而談拗救,則好比瘸子過街,說:我在表演Belly Dance(肚皮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