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一破倚聲填詞的迷信
文章來源: 阿夏2008-01-15 21:49:26



說到填詞, 就會說這是和音樂有關的,而這個音樂又失傳了. 於是就搞得神秘兮兮。既然樂曲已經失傳, 我們今天又何從“倚聲”呢? 腳已經不在了, 卻叫你照那隻腳做鞋。

說起來倚聲填詞不過是為曲調編詞,後人也作得很多,那個“長亭外, 古道邊” 就是倚聲填詞。 李叔同先生對音樂文學都是行家。再說曾經唱遍中國的東方紅,原是陝北民歌, “東方紅, 太陽升”是填的詞。 詞曲相得益彰。

歌詞的句讀聲調和歌曲當然有個匹配問題。但是這個匹配不應該被誇大到神秘兮兮的地步。 更重要更重要的是表現內容的匹配。不過是古時候作曲的人少, 通訊也不發達。有了個曲子, 歌樓的女孩子學會了, 別的客人就另外編個詞給她唱。把破帽年年拈出,是一種窮人家過日子的辦法。哪有現在歌星這樣闊氣, 每首歌都有專人作曲編詞。

窮日子終於過不下去, 所以倚聲填詞終於沒落。唱來唱去老調子聽膩了, 娛樂自有新鮮潑辣的曲。 而詞,在東坡, 稼軒, 李清照等作者手裏,完成了從歌詞到詩的轉變。詞, 作為一種文學形式宣告獨立, 和音樂告別。詞走出音樂的桎梏為詞注入了新的血液,使詞得以生存發展。文學的視野海闊天空,遠非讓幾個歌樓女孩子唱小曲可比。我們今天作詞, 是作文學之詞, 而非歌詞之詞。

當念舊的人斤斤計較於字詞聲調的音樂屬性時, 他們從來不想想內容的音樂屬性。試想, 用同樣的曲子來唱:“怒發衝冠, 憑欄處, 瀟瀟雨歇”和“家住江南, 又過了, 清明寒食”, 其中的謬誤,比個別字的平上去入問題不知大了多少倍。所以後來人多為詞譜曲, 不再倚聲填詞了。寫到這裏, 不禁慶幸現代人在音樂享受上的奢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