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中國化,還是被漢字同化?
文章來源: 謝盛友2021-08-08 11:41:41

謝盛友:去中國化,還是被漢字同化?

歐洲華文作家協會文友的第二代講中文,寫德語或英語。上個周末我在慕尼黑兒子家,獲得一個好消息:我兒子於驊在慕尼黑工業大學讀凝聚態物理博士時,一個文友的兒子也在慕尼黑工大讀物理,於驊的教授安排於驊帶領他寫學士論文,他後來到英國讀博士,去年底畢業,這次我兒子任職的公司英飛淩(Infineon) 招聘人才,經過我兒子介紹引進,他將十一月份開始在英飛淩上班。很感恩、很感激,我們的第二代如此團結,相互幫助,也感謝我們有歐洲華文作家協會這個溫暖的大家庭。


我與祖慰在《世界知識》上寫 專欄,相互辯論,有一個問題我們始終沒有搞明白,為什麽猶太人到哪裏都保持“文化基因雙螺旋”,到了中國反而被漢人漢字同化了,這是非常值得研究的問題。大批猶太人最早是在唐代(約公元8世紀前後)沿著絲綢之路來到中國的,不過,直到宋朝,在開封才形成了具有一定規模的猶太社團。關於該社團的記錄是最為全麵和充分的,正因為此,在涉及猶太人在古代中國這一課題時,人們一般選擇開封猶太社團作為一個典型。曆經十多個世紀的歲月滄桑,開封猶太社團最終融入了中華民 族的大家庭中。


導致開封猶太社團同化的原因是什麽? 1999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君特·格拉斯(Günter Wilhelm Grass)那年在班貝格(Bamberg)半開玩笑地跟我說,可能跟漢字有關。此後我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現在不敢說自己已經弄明白,但我實實在在地感覺到漢字的魔力。在歐洲居住時間越長越能感覺這魔力的能量。


歐洲與中國的麵積差不多,但歐洲分裂成多個國家;中國卻始終能夠統一,文字的差別看來是主要因素。地域遼闊,山阻水隔,使居住在各地的同一民族語言產生變 化,英語法語德語等拚音文字非常依賴“語音”,當“語音”產生變化後,修改文字符合“語音”是很自然的,加上拚音文字修改容易,造成歐洲的語文一路增多, 語文有異則造成民族分裂,所以歐洲分裂成多個民族;而漢字依賴“字形”,對語音的依賴不顯著,且要修改漢字有一定難度,是以雖然中國各地區的漢語方言有 異,但文字始終一樣,防止了民族分化。


歐洲各民族曆經多次被征服及強製同化,但卻沒有因此融為一體,反而分化出更多民族。看看中國,秦始皇於公元前221年統一中國後,下令書同文,命李斯依據周朝的大篆,編成小篆,通行全國,原本有不同文字的六國遺民被同化;而後秦朝繼續擴張版 圖,征服了陸梁地,趙佗仍未建立南越國之前,遂定南越(即嶺南地區),以為桂林郡、南海郡、象郡等三郡,即今天的福建、廣東、廣西等地,當地原居住著越 人,但而後完全被同化成漢族。中國滿漢融合的曆史從清朝入關就展開,如旗袍等,愛新覺羅氏的皇帝沒有一個不會說漢語的,康熙、雍正、乾隆等更是眾人皆知的 漢語言專家。中國自古以來,各地方言紛雜,語言不通,但因為字形穩定不變,透過漢字的[形][義]交流,各地區仍能充分溝通。


1936年10月,魯迅發表了《病中答救亡情報訪員》文章。魯迅在這篇文章裏說:“漢字不滅,中國必亡”。
中國近代的一些思想家認為中國古代的一些曆史遺留阻礙了中國的發展,包括孔子思想、禮教等,其中也包括漢字。由於新文化運動的影響,興起了廢除或改革漢字,主張采用本民族的表音文字的運動,其中劉半農、魯迅等提倡尤甚。
錢玄同宣布“漢字的罪惡,如難識、難寫、妨礙教育的普及、知識的傳播”,“改用拚音是治本的辦法,減省現行漢字筆畫是治標的辦法……治標的辦法實是目前最切要的辦法”,“廢孔學,不可不先廢漢文;欲驅除一般人之幼稚的、野蠻的思想,尤不可不先廢漢文”。


錢玄同的觀點得到了很多人的響應,包括陳獨秀的大力支持。早在1917年的時候,陳獨秀就在自己創辦的刊物《新青年》上發表了自己寫的《舊思想與國體問題》一文,他借由袁世凱複辟稱帝這件醜事,一陣見血的指出,這樣的皇帝夢之所以能夠得到實現,就是因為國民很大程度上還是具有著封建時代的舊思想。他為此呼籲人們,要徹底洗刷人民那些腐朽的封建思想。然後陳獨秀進一步提出了針對這種情況的解決辦法,他又一次呼籲道“中國文字為腐毒思想之巢窟,廢之誠不足惜。”
陳獨秀說:“……惟有先廢漢文,且存漢語。而改用羅馬字母書之。”
瞿秋白說:“漢字真正是世界上最齷齪最惡劣最混蛋的中世紀的茅坑。”(瞿秋白文集二卷六九〇頁)
劉半農、魯迅、錢玄同、陳獨秀、瞿秋白他們都死了,而漢字漢語沒有死,漢字不會被同化,還會繼續生存下去。是否漢字阻礙中國的現代化,是另一個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