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螺旋將起作用,川普贏大選
文章來源: 謝盛友2020-10-30 12:09:20

沉默螺旋將起作用,川普贏大選

作者:謝盛友

根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公布的民意調查結果,在佛羅裏達、亞利桑那和密歇根這3個爭奪尤其激烈的州,川普均落後於拜登:在佛羅裏達和亞利桑那,拜登各領先4個百分點;在密歇根甚至領先12個百分點。而在2016年大選中,川普曾在所有這3個關鍵州勝出。在全國範圍的其它民意調查中,現年78歲的拜登也領先於74歲的川普。不過,鑒於美國選舉體係複雜,此類民意調查的意義有限,因為,最終,決定勝負的是各州的選舉人多數而非選民多數。

歐洲人壓倒性地希望拜登擊敗川普,但是歐洲人不是美國選民,希望歸希望,沉默螺旋在螺旋沉默。

為什麽調查研究和選舉結果差距大?

調查研究作為一種方法,有它的弊端:忽視了對特定個案和特殊群體等“點”的內容結構的深入研究。不科學的抽樣方式,不明確的調查總體,缺乏代表性的樣本,有可能使研究報告中用來得出結論的眾多數據失去意義。由於某部分調查員長期對統計數據弄虛作假,追求樣本數量,再加上一些商業調查公司的低劣表現,致使各種調查的公信力下降。因此,調查研究的執行機構的聲譽,對調查研究的結果的可信度產生重要影響。

最根本的原因是民意調查中,民眾往往說謊。1982年,連續擔任五任洛杉磯市長的非裔布萊德利(Tom Bradley),代表民主黨角逐加州州長。在選前的各種民調中,他都是大幅領先,許多選民告訴民調機構的提問人員說,他們可以接受黑人當州長,甚至在大選當天的“出口民調”(民調機構人員在投開票所外直接詢問投完票的選民,其所中意的人選)中,被抽樣問到的選民們也都滿口“種族不是問題,能力才是關鍵”。開票結果卻是,布萊德利落選,大敗給其共和黨的白人對手杜克美堅(George Deukmejian)。這顯示了許多選民在麵對民調時,選擇了隱瞞他們的真實想法,他們對民調撒了大謊。後來的政治學者,將這“選民向民調隱瞞其種族思想(偏見)”的現象,稱做“布萊德利效應”(The Bradley Effect)。

沉默中偽造的多數

德國著名傳播學家伊麗莎白•諾艾爾-諾依曼(Elisabeth Noelle-Neumann,1916-2010)提出沉默螺旋理論(The Spiral of Silence)。沉默螺旋理論指出,如果一個人感覺到他的意見是少數時,他比較不會表達出來,因為害怕被多數的一方報複或孤立。

一個具體的人,如果他處於“少數人”的位置上,一般不願公開表達自己的觀點,因為他怕暴露自己的“無知”,怕被人家攻擊,因為按人類慣例,往往是多數代表正確。處在“少數人”的他,為了不冒犯多數,而被批評和孤立,在公開場合他往往采取“沉默”的態度。然而,社會上每個具體的人都象他這樣想,都保持沉默,那麽,“沉默”就在這些自認為是“少數人”中“螺旋”,這樣循環往複的結果是,錯誤地認為“少數”(實際上是多數)的人都三緘其口,而真正的“少數”被襯托為“多數”,這個 “多數”實際上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少數。“多數”偽造成功。

你為了跟大家一樣,最好的解決辦法就是保持沉默。人采取沉默,其實就是表達了一種“同意”。英國哲學家托馬斯•霍布斯(Thomas Hobbes,1588—1679)在1650年發表的《The Elements of Law》一書中就指出,人保持沉默時,往往表示了認可。但是,霍布斯卻沒有看到人性的普遍弱點,人怕被孤立、人怕被理解為“無知”、人害怕失去,所以,在沉默中表達的“同意”,是一種“偽同意”。

盛友分析,在民意調查時“偽同意”支持拜登,但是川普將贏大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