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難民潮與擁擠的公交
文章來源: 謝盛友2015-09-12 10:03:39

歐洲難民潮與擁擠的公交


歐洲難民潮,形成的原因複雜,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有美國的原因,也有俄羅斯的原因。德國因為納粹曆史,接納難民,有口難言。Bamberg 屬於中等城市,七萬人口,預計要接納兩千五百難民。


在德國,政府,政治家,誌願者,都立刻投入實質性工作,登記,安排住宿,分流去其他城市,建築合乎規格的房子,想辦法讓難民盡快找到工作,千頭萬緒的事情。整個民族和政府高層的表現,都是理性的,有序的,平靜的。一個不煽情的社會。在歐洲,有這麽一種政治,要給人們一個平等的機會去繼續人生。這個社會不僅接受了他們,而且告訴自己的民眾,難民不應該成為二等公民。媒體沒有一篇對德國歌頌意味的報道。讓人感到這個社會的獨特尊嚴,平靜而理性,溫情而得體。


我熱愛我居住的德國。德國不僅是歐洲最富裕的國家,而且德國有對小人物的命運同舟共濟的理性政治。二戰的教訓,讓德國政治家學會了謙遜。


數天來,德國接收了大量取道匈牙利、逃往德國的難民。很多在德華人開始對此有所質疑,在微博、微信等社交媒體上常常可以看到類似的評論:“以後出門要小心了”、“德國聖母癌發作了”、“綠教(網上對伊斯蘭教的稱呼)真無恥”以及“你們齊心合力毀了你們的家園,然後再腆著臉去毀別人的。”


在這些針對難民來德、充滿意識形態碰撞的討論中,不乏恐懼、偏見以及對事實的一知半解和扭曲。批判矛頭指向了伊斯蘭教和穆斯林,大量難民湧入問題被放在了宗教語境下討論。


網友“三洗吾身”作出了自己的解釋:“中國人一旦上了救生船,就容不得別人也上來,深怕擠占自己的位置。”


突然間想起上海八十年代的公共汽車,還沒有擠上車的人拚命地喊:“再往裏麵擠一下。”在車子裏麵的人拚命地往外擠,不讓下麵的人上車。


今天年紀稍長的上海人,都能回憶起自己沙丁魚一般喘不過氣、彼此前胸貼後背的尷尬擠公交的難堪經曆。最嚴重的公交擁擠始於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後期至九十年代初期。公交公司曾專門派人在車廂作過調研發現,當時最擁擠時的車廂,1平方米內要容納下12雙腳。而按常規測算,1平方米至多能容納8雙腳。遇到帶著孩子時候,小孩子往往被大人高舉過頭,從窗口先塞進售票員懷裏,大人才能空出手腳奮力“攻克”進車廂。

1989年3月17日,報紙登載了這樣一則新聞:3月16日上午8點15分,一輛211公交車停靠延安中路美麗園車站時,後門售票員突然越窗離車而去,置大批乘客於不顧。過了一小時他才回來,一會兒推說到靜安寺蹲坑去了,一會兒又說肚子瀉。之後,在車隊負責人命令下,方才將車子開到終點站,這時已經是9時50分了。自然,在當時的情況下,此舉激起民憤。
 
一直到1996年,全市各家公交公司全部獨立核算,自主經營。公交企業要自己賺錢,公交職工也要自己賺錢。司售人員從過去“最好將乘客 ‘推’ 下車”,轉變為“恨不得把乘客 ‘抱’ 上車”。之後,隨著高架以及地鐵的出現,上海人忍受多年的乘公交車難現象,終於開始得到緩解。
 
------
謝盛友(曾用名:謝友),1958年出生於海南島文昌縣,中德雙語專欄作家,歐洲華文作家協會副會長,班貝格民選市議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