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與“德”的思考
文章來源: 謝盛友2009-09-05 10:31:02



 謝盛友:“道”與“德”的思考

老子說:“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其中“道”指自然運行與人世共通的真理,也就是我們說的“天道”;而“德”是指人世的德性、品行,是指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準則和規範。
漢字“道德”二字連用始於荀子《勸學》篇:“故學至乎禮而止矣,夫是之謂道德之極”。

在西方古代文化中,“道德”(Morality)一詞來自法語的moral,而法語該詞起源於拉丁語的 Mores,意為風俗和習慣。

今天我們中國人講“道德”,其實隻是“德”,而沒有“道”。“道”既是人和萬物的生命本源,因此所涉及的,是人的生命的由來、方向、目的、信仰、道路。
中國傳統的“四維”(禮、儀、廉、恥)“五常”(仁、義、禮、智、信)“八德”(忠孝、仁愛、信義、和平)都隻是“德”,而沒有“道”。

相傳孔子曾向老子求教,因為老子對“道”有較深的探索,一部《道德經》可分為“道經”和“德經”,而中心都是講“道”。老子說∶“大道泛也,其可左右。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道者萬物之奧”,“衣養萬物”,“為天下母”,認為道是萬物之源,養育萬物。因此,老子“惟道是從”。老子認為離開“道”,任何最動聽的東西,包括德行、聖智、仁義等等,都會無所本,而失去庇蔭,迷失方向,導致假冒偽善。老子彷佛專門針對孔子而說∶“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均見《道德經》)

老子的《道德經》接近西方人的《聖經》。聖經:“太初有道,道與神同在,道就是神。這道太初與神同在。萬物是藉著他造的;凡被造的,沒有一樣不是藉著他造的。生命在他裏頭;這生命就是人的光。”“那光是真光,照亮一切生在世上的人。”(《約翰福音》1∶1-4、9)

我們中國人常說“天機不可泄露”,這是神秘主義者無法解釋天道和生命時的遁詞。《聖經》則明確詳盡地解釋:“道”就是神,就是三位一體的神,“道”就是上帝、就是耶穌、就是聖靈。“道”就是生命之源,造物之主。“道”就是光明之源,也是人的一切美德之源。

離開了“道”,“德”就成了無本之木、無源之水。

一個人要是連生命由來、終極去向這些真理都不明確或不正確,他有何是非善惡可言呢?即使能“分別善惡”,又有什麽用呢?外在表現再好有什麽意義呢?

在西方基督教文化裏,因為他們已經有了“道”,所以他們隻需要“德” (moral)的建設;如果離開了“道”,“德”的建設,猶如在沙灘上蓋起一座高樓大廈,根基不牢固,“以德治國”也是一句空話。

寫於2009年9月5日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