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頂級大提琴家馬友友Yo-Yo Ma (視頻)
文章來源: 78級興趣2008-01-26 13:40:26

世界頂級大提琴家馬友友簡介( 視頻)

  國際頂尖的旅美裔大提琴家友友(Yo-Yo Ma),從他廣泛而多元的音,不理解其不斷求與聽從不同的對話方式,以及個人的藝術求新求度。無是演奏新曲或大家耳熟能的曲 目、和好友一同演出室內樂、與年的音家及聽眾接角、探索西方古典傳統外的文化及音型式,友友努力從中找能激想像力的元素。

 友友湊的音會行程,包括與全球知名樂團協奏演出、個人獨奏會及室內樂等。與不同的演奏家合作都能來不同靈感,合作的音家包括艾 克斯、巴波因、森巴哈、潘蜜拉-克、柯(Jeffrey Kahane)Young Uck Kim、拉雷多、巴比-麥菲林、艾格-梅耶、摩裏斯(Mark Morris)、歐康、彼德-金、史坦、史托曼、史塔特(Kathryn Stott)等。藉著與音家之的互,超越一音樂風格的界限。他最大的目就是將音一溝通的言,跨越世界不同族,拉人與人之意距離。 達成此目的,他更投身研究國、中國傳統樂器、非洲卡拉哈利的林音等。

  他隻於此。友友成立案,要將古路商(東亞至歐洲,包括印度、西藏、波斯、希臘等地)的文化、藝術 人文等重新介紹給世人。了使古路國家文化遺產天日,並找代表此地傳統的聲音,案小特到路行國家勘,而案小將做往後相 文化、教育劃的友友除策劃本案,也將演奏特別作的新曲(包括路合奏所寫的奏曲)。新力古典也行三專輯,其他如路網站等多媒體呈方式也會一並推出。這項創新的劃也將參與2001薩爾茲堡音樂節,及2002史密斯桑尼民俗 樂節的演出。

 1997年,友友費時多年完成一將巴哈無伴奏大提琴合多表演藝術詮釋容不包含他本人在世界各地音會演出、巴哈無伴奏 大提琴曲重新音,更重要的是以巴哈靈感為題涵。演出共分成六部影片(六部曲各一),以巴哈的音樂為點,再各自與友友所激的靈感 合,和不同域的藝術(包括花式滑冰好手托薇兒與狄恩、花園設計師梅瑟演伊果和吉拉德)造出新貌的巴哈。影片在公共電視及全球各大 網播出,獲獎無數,包括兩艾美、加拿大雙子星16提名及多國影展大,由新力古典

 為發展大提琴演奏曲目,友友常演奏20紀較人知的大提琴曲,代作曲家皆他量身做新曲。曾多位作曲家的新作首演,其中包 括艾伯特(Stephen Albert)、丹尼波(Richard Danielpour)、哈比森(John Harbison)、柯希(Leon Kirchner)、李伯森(Peter Lieberson)(Christopher Rouse)、盛宗亮、盾、-威廉斯等。些不他而寫的作品,友友在作曲家的程也扮演重要角色。

 友友新力古典的屬音家,50張專輯風格不一(13次葛萊美)示他的音樂興麵之廣。除了古典音的大提琴曲目,他 多由他首演的新作品及專為他所寫的曲。此外,他多跨界的音如與巴比-麥菲林合作的、與麥和歐康合作的民歌的友友-阿帕拉契 舞曲、演出皮左拉作品的探戈靈魂等,皆受到廣大聽眾的喜2000年春將阿帕拉契舞曲阿帕拉契之旅。其最新繁花似巴洛克,收重新曲後的巴哈詠歎調、包利尼的奏曲等,並由普曼指阿姆斯特丹巴洛克管統樂團擔任管統樂演奏(友友的史特拉第瓦裏大 提琴巴洛克時代),另外一“Solo”柯大宜、大-德、齊爾品、盛宗亮等人作品,包括新曲獨奏版的歐康阿帕拉契舞曲,整 專輯以無伴奏演出,做他另一劃的前奏曲,當中以不同文化的角度,表漂泊與紮根、新與傳統等不同主。盡管友友橫跨多樂領域,他仍 保持古典音暢銷家地位,新專輯行便立刻打告示牌古典音樂暢銷,並能在前15持很一段時間,甚至有四張專輯在榜上的記

 友友除了不斷在音舞台上帶給觀眾全新的感受,更致力於音教育的推。他不但鼓勵青少年接觸音,更希望他們進參與作。巡迴演出期 友友都會排出時間班學生,甚至參與學生(包括非音科係學生)一些非正式的活。同,他也家庭音,如在卡一係列家庭 幕中演出;在“Mr. Roger's Neighborhood”芝麻街電視節目中,帶領小聽眾群入音世界。友友竭盡所能地兒童塑造一個音的空,以豐富而生的方式 造力成兒童生活中的一部分。 

友友1955年生於巴黎,其父駿祖籍寧波,是小提琴家,曾任教授,也是著名歌唱家。中文字是友的意思,友友他父母他取名似乎動腦筋,想不出的什來,於是多加一個字了事

 友友形容父家中嚴師駿友友法國史和中國史,當然,有音友友天要背熟兩小巴赫的曲調4已能演奏巴赫的 曲。不久,一位良益友走友友的生活,那就是和的艾克.史特恩。史特恩述:我去聽他拉琴,那他才6,個子沒大提琴高。

友友四起學拉小提琴,後改學大提琴,並迷上了巴赫的作品。巴赫的無伴奏曲是個學大提琴的學生必修的曲子,但它那達幾十的曲一個4多的孩子來在太了,老隻要求他練習一小段。但不到一個月,友友已能不看樂譜而演奏全曲了,令老震驚。五歲時,他就已能演奏三巴赫曲,並在巴黎大學行了他的第一次公演奏 

1962年移民到美國,聲名卓著的小提琴家斯特恩十分欣他的音,把他介紹給了在茱莉學院任教的著名大提琴家斯。斯也讚賞備至,便敦促音伯恩斯坦邀友友參加1963年的慈善演奏會。友友的才氣得了全美國的目。其實馬友友也曾很迷惘,他想當醫生,或者成一個科學家。姐姐告他:“你已是出色的音家了。如果有一天你著大提琴走入一個爭蹂的國家,透演奏感的心靈,那你的獻會比任何醫生都大。”姐姐的化解了他的心

 15友友了哥大學。1972年,17友友哈佛大學,學史、人學、文學和自然科學。尤其在念了人學後,他才恍然大悟:“音演奏不是了‘明’而是了‘分享’。從人學的角度了解世界,音可以使人與人之得以溝通。”評論認為友友擅發揮對不同文化的敏,具有音家的最好才。而一切,與他的中國血,和他在法國、美國的生活經曆,以及他在哈佛大學的泛學,都有密切 

 琴家德.科根曾是友友的室友。他友友於1972哈佛大學就讀時得自己的天就是把音樂帶給每一個人。早在那個候,隻要演出消息一傳開,座位是不

在當代音演奏家中,友友的非凡成就已屬空前。自1981行首張專輯至今的20年來,80精湛的作品,奠定了友友無可取代的大地位,被公是古典、跨界樂壇難得一的超巨星。他至今已經獲11座格美大,有人稱他家的座比冰箱裏的牛奶瓶多。另外,他拿到加拿大古德基金會3年表彰一位當代最具影響力的藝術家的“古”。19992月,紐約市將46街改名友友路”;州長還29友友日”,得如此殊在當今年一代音家中有。

 

 訪談馬友友 Yo-Yo Ma

 

 

 

馬友友 大提琴 天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