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說說龍泉寺(四)
文章來源: 淡淡微風2023-01-18 02:02:31

再說說龍泉寺(四)

 

 

  人性真是奇怪,老了不是變囉嗦,就是沉默寡言。

  看來我是變囉嗦那種。

  記憶的閘門一旦打開,就容易刹不住。

 

  說起龍泉寺,就又想起來覺得那裏不錯的一件事。

 

  所謂“隔行如隔山”,放之四海而皆準。

  所以那種覺得自己掌握了權力就變成什麽都懂的政治家,基本上都是愚昧無智的,即使當時因為權勢熏天而無人敢於置踵,後世的評價會慢慢趨於正常。比如赫魯曉夫對斯大林的評價,就非常簡單明了。

  其實政治家隻是懂政治——當然可能連政治也未必懂——懂權力,而權力,很容易讓人產生自己力大無窮可以逆天而為的錯覺。

  尤其到了現代世界,各行各業分工已經複雜細微到極致,連古代的通才都已經不可能複現,再有政治家以為自己什麽都能指導,那就隻能是愚昧無智了。

  對權力的壟斷使人愚昧,對智慧的壟斷一樣使人愚昧,並不因對象是佛教而不同。

  很多佛教徒都對學佛有各種各樣的誤解,比如覺得學佛最大,其他不值一提,比如覺得佛法最牛,別的都是垃圾,至少都是弱雞,比如隻要學佛就夠了,別的沒興趣,比如悟道了就無所不知了,別的不用學了,諸如此類種種。

  

  一般人對佛門裏麵的事都是一知半解,比如你看影視劇裏關於佛門的種種,不管是人物還是服飾,基本上都是貽笑大方——中國影視界啊,真是太好混了,所以他們不需要努力,跟足球界有一拚——這麽多年了,連個“阿彌陀佛”都念不準,還能要求他們什麽呢?

  

  說遠了。

  其實古代寺廟裏主持與方丈是分開設置的,一般應該是兩個人。

  大致上的分工,主持是管理崗位,方丈是技術崗位,一個是權力中心,一個是學術權威吧。

  不得不說,這個分工還是比較科學的。

  但是呢,一方麵也許是中國特色,另外一方麵,畢竟人才難得,慢慢的,很多時候,都合二為一了。

  現在的中國,基本上都是不分彼此了。

  畢竟,這裏麵的利益太大了。

 

  很多人對廟裏的利益之多大概沒什麽概念。

  反正多到超過你的想象力就是了。

  有錢的地方就有紛爭。

  無孔不入的資本自然不會對這麽大一塊肥肉視而不見,佛門早就被資本滲透的千瘡百孔。

  比如很多年以前,現在雖然已經是老朽之風,當年卻還是青蔥少風,就曾經有人拉攏,說如果你願意,我可以安排你去中國佛學院讀書,四年以後畢業,先去個小廟子混混資曆,過幾年就運作你去大廟子做主持,然後收益咱們倆五五分賬,如何?

  大家可能不知道,中國佛學院大概是中國最難上的學院之一,很可能比清北都難,因為那時候他們兩年招一次生,一次隻招三四十人。

  而中國著名的寺廟主持,那時候就大約70%被中國佛學院包攬——組織上對有關於權力的掌控,也是無孔不入無所不用其極的。

  大廟小廟裏的各種權力鬥爭一樣是烏煙瘴氣,真到了權力鬥爭的時候,清規戒律那就是如片雲點太清裏,雲淡風輕了。

  那時候的風畢竟年少輕狂,還不懂得金錢權位的可貴,不以為然輕輕推卻,笑曰:麻煩啊,我喜歡美食美景醇酒美人,還喜歡自由自在無拘無束信馬由韁,裏麵的清規戒律我可受不了。地獄門前僧道多,我怕因果,還是不欠佛門債的為好。

  如今回首往事,不由得深深歎息,腸子都悔青了。。。

  當特權階層向你伸出橄欖枝的時候,你敬酒不吃吃罰酒,屬於給你臉不要臉,那是自討苦吃啊。

 

  不知道龍泉寺是為了限製權力鬥爭,還是培養後學,采用了一個很妙的管理模式。

  輪流製。

  這個在很多公司被采用過,據說效果也是一言難盡。

  但是在龍泉寺,似乎還不錯。

  他們把優秀的僧人選出來,輪流做主持,一個人做兩個月,到了時間就換人。